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8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8

    位于今日河南荥阳东北地带)。周王室非但仍然没有问罪,反而给郑武公加了一个荣誉头衔——王室卿士,在中央政权兼了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几年后,郑武公死去,其子郑庄公继位,仍然继承了这一中央职务。这就是说,郑国两次擅自灭国,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实际利益,而且获得了一种奇特的巨大的天下声望。如此效应,天下诸侯的反应可想而知。

    周平王三十二年,王族诸侯晋国发生严重的政变内乱。周王室没有任何应对举措。

    周平王四十二年,宋宣公违背立嫡制度,传位给自己兄弟。周王室不见声息。

    周平王四十七年,晋国再度发生政变,晋孝侯被杀,晋国大乱。周王室依然保持了沉默。

    周室东迁洛阳,周平王是第一任天子,在位51年后死去了。

    在这51年里,面对诸侯“擅自征伐”与诸侯国大夫们发动的多次政变,周王室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国家权力行为。《春秋》和《左传》的记事,都是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开始的。也就是说,此前由王室国史官员记载史实的49年里,严重违背周礼的政治事变频频发生,中央王室始终保持沉默。于是,从《春秋》、《左传》的记事开始,也就是从周平王死前两年开始,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政变内乱接踵而来,频率越来越高。从郑、卫、陈、蔡、宋、鲁等中原诸侯群相互攻伐开始,天下进入了真正的动荡时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只要国家最高权力处于实质上的真空状态,就必然导致剧烈的政治争夺,进而弥漫为全社会的大争夺。这种争夺,以混乱无序的方式开始,在整个社会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又历经长时期的社会利益整合之后,才能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

    周平王时期,王权对社会的调控全面失效,国家最高权力已经在实质上处于了真空状态,处于了无主“财产”的境地。其结果,必然是“一兔走而众人逐之”,混乱与争夺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历史的谜团是:东周第一任天子周平王,为何对诸侯乱象始终沉默?

    周平王在位半个世纪,对天下格局几乎是完全地放任自流。最看重王权作为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对周平王作为的记载,留下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历史天窗——无事可记的空白。这种被动,这种放任,一方面诱发了社会的普遍不满,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在整个春秋时期,民众对上天的种种诅咒,见诸《诗经》者比比皆是。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对王权无能的强烈不满。

    在中国文明史上,东周中央王室的自动沦陷,是空前绝后的个例。面对公然蔑视最高权力的社会乱局,中央王权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现象,无论在此前时代,还是在其后时代,都是不可想像的。只有在这一时段,在周代社会的转折时期,独一无二地发生了。论最高领袖人物,周代国王的整体素质是相当均衡的,真正白痴低能的天子,周代几乎没有一个。即或是周厉王、周幽王那样被后世指斥的天子,甚或一直到战国最后一个周天子——在周室灭亡的时刻做了王权殉葬者的周赧王,其个人素质与政治品格,也远远高过后世任何一个亡国之君。东周的开国天子周平王,更是曾经悍然引进戎狄势力,敢于发动大规模政变战争的人物,其资质绝非寻常国君可比。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使东周王权生生忍受日渐衰亡而不能有所作为的真实原因,绝不是国王个人的软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无度的政治退让呢?

    3.周王权沦落的历史奥秘

    王权沦落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只能隐藏在周人族群的价值观念体系中。

    周人,是一个发端于纯正农耕经济的族群。稳健、持重、精细、求实,具有恭顺的秩序感,同时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道德良知。这是周人的族群秉性。历史证明,在一定的高度上获得成功后,这种纯正的农耕族群,很容易趋于保守。他们习惯于恪守既定的历史传统,习惯于消极守成,不善于继续创新。这种族群秉性,是周人一切国家行为最深刻的精神根基。灭商之初,周人将殷商时代遗留的文明遗产,进行了最为精细化的全面改造,创造出了一种全面覆盖社会活动的礼治体系,确立了与夏商两代迥然不同的周代礼治文明。这一功绩,充分体现了农耕族群善于在发端阶段拓荒创造的特有秉性。应该说,这是周人最为完美的文明创造时期。

    自此之后,周人进入了保守主义的守成历史。这里,值得注意的关键点,是从周人礼治文明的内涵所必然延伸出的历史逻辑。

    礼治文明最实质的内涵,是以无所不包的礼仪制度为最高的社会规范,而将法制的社会作用降低到了辅助的层面。从实施意义上看,礼制体系在本质上无法具有强制性,而只能是一整套以道德的高尚性为惟一价值标准的社会规范体系。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周代被视为王道德治的时代。这是基于历史实质的准确评判。所谓王道,就是圣王的治世大道。所谓德治,则是王道的治世原则,是礼治的最高目标——以德望服天下。

    这种德治,在对待诸侯关系上,是赏功罚过,保持公平;在对待未曾臣服的戎狄蛮夷关系上,是礼让感化当先,不轻易挑起战端;在治理社会方面,是以百姓为“刍狗”,对民众一视同仁;在对待上层贵族包括王族的内部关系上,是严格恪守宗法制,“上下不逾矩”。这种以“德治”为最高治世原则的政治文明,衍生出一个必然的实践逻辑——王室必须保持道德上的绝对制高点,天子本人必须成为德行的楷模。否则,便是“天子德衰”,便不足以使天下保持崇敬与服从。如此逻辑之下,国家本质所要求的强制性权力行为,很快便陷入了难堪境地。

    直接原因是,“天子德衰”的事实越来越普遍,王室的德望已经迅速地沦落了。自西周中期开始,就不断有“天子德衰”的天下评判。及至西周末期的周幽王时期,德治要求的所有底线,都被王室突破了——对诸侯赏罚尽有不公,对戎狄关系多开战端,对民众言论钳制大增,王族立储又公然违背宗法制。如此等等,乱象多生。及至西周末期,周幽王本人大失德行,宠信褒姒,戏弄诸侯,擅自改变继承制度,终于导致了最大的国家悲剧突然降临。丰镐两京毁灭,天子被乱军诛杀,王室骤然沉沦。此时,周王室的德望已经跌倒了谷底。百姓的歌声是:“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周宗既灭,靡所止戾!”这些声音实际是说:天子再也不修德行了,饥馑与战争频繁发生了。周王室宗庙已经被消灭了,灾难还是不能终止!百姓怨声载道,诸侯国更是直截了当,危难之时索性不来勤王了。

    接手的周平王,其德望缺失更是严重。依据已经成为共同价值观的德治标准,周平王的“失德”是极其令人不齿的。至少,他有三个方面的大错。一则,联结戎狄发动政变战争,认敌为友,严重违背当时的华夷大防。二则,放任戎狄杀死周幽王,大有“弑父”恶行的嫌疑。三则,导致戎狄毁灭丰镐两京,使周人的关中根基沦陷,丢失祖业而被迫东迁。如此“失德”之王,如此国破家亡的惨重后果,纵然当时的社会无法公开追究其罪行,也难以掩盖人人明白的事实真相。在这种背景下,周平王事实上已经完全丧失了道德制高点,再也不能以“德望”统领天下了。

    依据周人的“德治”价值观,自己背弃了王道德治,就没有资格统辖天下了。诸侯国没有“讨伐无道”,没有“吊民伐罪”,已经是万幸了,王室如何还有勇气施行强权,对诸侯施加惩罚?从尊奉德治规范的意义上说,这是周人力图在国家行为方面达到一种自觉的德行,达到德治规范的高尚性——自觉地赎罪。

    可是,果真如此高尚,不是就应该引咎让出国家最高权力吗?周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为什么既不让权,又不作为呢?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德治规范与国家权力的本质要求,发生了极大的矛盾。作为权力体系的国家机器,不是在道德要求上产生的,而恰恰是在人类恶欲横流,并可能导致人类在自相残杀中的毁灭边缘诞生的。所以,国家机器的本质,在于以强制的力量行使权力,借以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这,就是国家权力诞生的正义性。从道德评价与国家强制的相互关系上说,国家强制力量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没有国家出现,人类基于善性的道德行为,便得不到有效保护;道德与道义的要求,则是国家行为不断前进的航标灯塔;没有道德与道义的存在,国家行为便不会向更高的文明阶段发展。

    但是,这两者的职能位置,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颠倒。

    道德规范不能取代国家强力,国家强力也不能取代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能直接成为第一位的社会行为规范。若如此,社会秩序必然因为失去强制性,而陷入全面的混乱争夺与杀戮动荡。基于国家强力的法律规范,也不能成为第二位的社会规范。若如此,国家权力行为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将大大降低,法律体系必然处于形同虚设的悲惨境地。

    周代的王道德治,恰恰将道德规范与国家强制规范之间的关系颠倒了。从本质上说,周人因为颠倒了两种规范的社会位置,使国家行为的正义性与道德规范的高尚性产生了巨大的脱节,从而演化为无法调和的文明结构内部的矛盾冲突,导致了中央最高权力的一筹莫展。也就是说,周人对国家权力行为,仅仅以道德的高尚性为惟一评判标准。如此,必然对有效履行国家权力,构成致命的混乱,致命的束缚。

    从国家行为的正义性上说,对外敌入侵进行反击的战争,是必须的。可是,从德治要求的高尚性上说,战争却是要流血牺牲的,在本质上是不能成立的。西周在将近三百年里,对戎狄的反击虽然也有,但相比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直是很没有力度的。东周伊始,戎狄威胁日益严重,周王室中央政权则几乎完全放弃了发动反击的权力,导致了春秋中期弥漫天下的戎狄大患。仔细体察西周以至东周的软弱,最深刻的根源,正在这种价值评价体系的矛盾之中。

    再如,天下诸侯出现普遍的违背礼制的混乱。从本质上说,这种混乱是违法的,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周王室,是必须施行强力制裁的。可是,从德治评判出发,一个丧失道德制高点的最高权力,却是不具备正义性的。至于更为普遍的“礼崩乐坏”现象,更是要靠道德自觉去纠正的。这就是说,对于社会乱象,西周王权的价值评价体系的矛盾,已经自我剥夺了国家权力行为的正义性,无法有效地维护天下安定了。

    周文明内部架构的深刻矛盾性正在这里——因为将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系根基,建立在了德治规范的高尚性之上。所以,对国家权力的正义性造成了极大的侵蚀,极大的限制。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对于正当的国家权力行为,构成了一种基于自身文明结构所形成的政治陷阱。这一陷阱,使周人政权跌入其中,不能自拔。西周历时近三百年,周王权在这种自我矛盾中一直呈现出不断疲软的下滑趋势。东迁之后,周王权更是愈陷愈深,以至于名存实亡。

    周室的特异沦落所蕴涵的历史经验,永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发掘与反思。

    4.小诸侯的霸权争夺

    在东周第二任天子周桓王即位的第13年,发生了一场奇特的战争——。葛之战。

    这场战争,是资历很浅的小诸侯郑国对周室王权发动的进攻战,典型的“下克上”,典型的“畔”(叛)罪。起因是:周桓王即位后,决意恢复王权尊严,惩罚郑国在父亲周平王时期“擅自征伐”的罪行。在大臣虢公林父、大将黑肩的主持下,周桓王首先罢黜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而后联合虢、卫、蔡、陈四个曾被郑国侵扰的诸侯国,对郑国发起了联合进攻。郑国君主郑庄公没有丝毫犹豫便率军应战“王师”联军。在  葛开战之后,郑国主将子元以“鱼丽之阵”攻击王师联军;郑国将军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肩部,导致周军惊慌大败。所幸的是,郑国军队没有追赶,周桓王侥幸不死。

    在当时,这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大叛逆、大挑战,宣告了王权的彻底沦落。

    葛之战,距离周平王东迁洛阳仅仅过去64年。这场战争意味着王权衰落的序幕已经过去,有实力的诸侯已经开始争夺地区霸权了,已经敢于直接挑战王权了。历史地看,这是春秋霸业文明的第一阶段。这些地区霸权争夺者,史称“小伯”,也就是小霸。虽然是小霸争夺,但相比较于后来的大国争霸,这时的小霸主们对待既定权力秩序的挑战性,尤其是对王权的叛逆性,都远远强烈于后来的大国争霸。

    周平王之世的半个世纪,放任诸侯乱政,天下格局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地域势力圈。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8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