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五五章 韩公,赐教
    “诏书未下,不能恭贺。∷四∷五∷中∷文+,”王巨道。

    “这是谁胆大包天如此?”张若水虽然打听到许多消息,但也打听得不全面。然而王巨一听,也立即想到了司马光。不要说这事儿做得有多恶心,后面还有呢。

    王巨未答,问了一句:“若真如此,你岂不是又继续担任军器监副使了?”

    “子安,你说得就见外了,实际咱家担不担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替官家做事。再说,一旦你离开军器监,军器监才刚刚定落,还没有稳固,到时候咱家会很为难的。”

    王巨在前面扛着,没有人敢打军器监主意,但王巨走了,性质马上不同了,若是上面没有一个狠人弹压,军器监那会是一个肥差,必然会有许多人往军器监里塞人。张若水若不接受,必然会得罪人。若接受,马上军器监王巨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

    因此张若水也希望王巨能拖上一拖,拖成了惯例,成了惯例,那么暂时几年就不大好往里面塞人了。至于几年后,那时他也早离开军器监了,那管它洪水滔天。

    总之,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君子,但也无妨,只要不过份奸诈,这种圆滑,王巨反而喜欢。

    果然,不久朝廷判罚下来。

    将陈襄外放到了齐州。

    这是一个大州,就是后来的济南,以陈襄的官职,不算屈。并且在这个当口上,一些人也不敢伸头替陈襄叫冤。

    然后大家等着朝廷对王巨的判罚。

    判罚随后下达,罚王巨铜千斤。罚薪一年。同时将他那个七品大夫与天章阁待制也拿掉了。只剩下一个大理寺评事之职,一下子还原到大顺城之战前的官职,继续以这个职官差领军器监。

    也正好,军器监里将提刀、马刀与斩马刀研制成功,各自标注了详细的尺寸、样式与质量标准,献给三司,三司又献给朝廷。

    赵顼便将这三把样刀在延和殿拿出来,道:“朝廷处罚王巨。许多人颇不满,然而众卿请看,这便是新式战刀,也经过禁军反复试验,其杀伤力远胜过了原来的战刀。并且军器监在王巨带领下,继续对盾牌进行改良。西北战事又再度兴起,国家需要利器,朕非是庇护王巨,而是庇护社稷,望诸卿以国家为重。体谅朕的难处。”

    这次议论,仅是少数重臣在场。

    不过他们不反对了。下面人也闹不起来了。

    也正好西北庆州与绥州两边同时开始了一些战争,赵顼都这样说了,那还能说什么?

    判决的诏令到了王巨手中,赵顼于延和殿所说的话,也被张若水传到王巨耳朵里。张若水道:“大事可定也,但子安,你也要小心哪,这一回会有更多人恨你了。”

    这个罚铜与罚薪,对于一般中低等,特别是出身贫寒家境的京官来说,那可会要了命。但对于王巨来说,却无所谓。

    至于拿掉了的馆职官与阶官,更是无所谓。即便不拿,以王巨的功绩,这个阶官也很委屈了,只是迫于年龄太小,无法再升。以后王巨随便做出一点贡献,官职就会原还原,甚至反而迁得更高。本身这种不贬出京城,也就是皇上的一种表态。

    张若水担心的是其他人,王巨不贬出京城,对王巨好处多多,但恨的人也会更多。

    “无所谓。”王巨道。

    恨的人可能会多了吧,不过自己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变法,王安石还是那些人针对的主要对象。

    而且自己这一回手段也比较凶残的,当真有人为了陈襄,不顾自己反击,继续拼命打压自己?

    除非司马光出手,这次的皇子生必不久,也让王巨多少有些忌惮,若是司马光这些手段用在自己头上,自己未必能吃得消的。

    但自己也未必害怕,再过几个月,军器监事务差不多了,还得想办法离开京城这个大漩涡。当然,那种离开,与现在离开终是两样的,说不定还能弄一个知州混混,最少也是一个知军。就是知军,王巨也很满足了。

    这个没必要对张若水透底。

    王巨回到家中,写了一封信给了沈括。

    这封信说得很客气,并没有说其他,只说了他的数学。王巨一直没有精力往下写,但写了一些片段,现在王巨将这些片段装在信里,谦虚地向沈括请教。也就是互相交流。

    这个人乃是未来的宋朝科学家。但颇有意思,心机很深沉,甚至超过了小苏。

    王巨用意明为交流学问,实际是拉拢他。

    不能说朋友不好,比章惇在这次争议中的表现,如无章惇拼命说好话,王巨会更惨,甚至等不到沈惟恭案发生,就贬了下去。

    如果王巨能一直与章惇、小苏以及沈括交好,等他成长起来,那将是三大得力的臂膀。

    写好了信,王巨又想到了一个人,张商英,似乎此人在四川担任一个知县。

    这也是王巨比较欣赏的一个人。

    但王巨提起笔,心中叹了一句:“还是算了吧,找不到借口与他交往。”这时王巨有些后悔,当初科举时,没有与张商英有很好的交流。

    …………

    张载夫妻先去郭家呆了几天,随后又拜祭了祖坟。

    然后就回到了眉县横渠。

    以前张载父亲在涪州任上去世,其母带着十五岁的张载与五岁的张戬护送灵柩回开封,正好庆历战争爆发,前方战乱,人心惶惶,加上他们剩下的钱不多了。张母与张载商议,便将父亲葬在了横渠,然后买了三百亩地,全家就在横渠定居下来守孝。眉县有许多地势平坦地区,不过横渠是半丘陵地带。地价并不高。产量更是很低。

    因此张载虽然做了一个小地主。一家人生活并不那么好。这也是张载昔年同情王巨的地方,王巨好在还有二叔,还有王家寨的族人,不过比张载少年时更穷。张载初在横渠,一家人孤苦伶仃,只能说经济稍稍好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慈母。相同之处,两人都很争气。不但自己努力,还努力拉扯着年幼的弟弟妹妹。

    张载主动辞官,什么薪酬都没有了。这次回去,又要靠这三百亩瘠地度日了。

    但有了王巨,那么就截然不同了,王巨怎么可能让张载再过上艰苦的生活?因此王巨让韩韫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张载有关。

    张载不知道,回到横渠,愣了一下。

    他与弟弟都做官了,母亲也早去世了,地也早租给人种了。不过这个地租少得可怜。另外还有原来的茅草房屋,早就塌陷了。张载正准备这次回去翻修一下。

    然而韩韫在他没有回来之前。早就派人翻修好了,还准备了各种生活器皿,以及一些布帛。张载手中还攒了一些钱,至少这样的安排,这几年内张载经济不会象史上那么困窘。

    除此之外,韩韫听从王巨的安排,于张家之前,又建了四间砖瓦房,两间做了教室,里面桌椅全部治齐。以及一间书室,里面放着韩韫收集来的几千册书。还有一间杂物室,里面放满了笔墨纸砚,这些都是为了未来张载学生准备的。

    不过王巨也知道张载性格,虽然这些全部治齐备,但不奢侈,普普通通的四间瓦房。除此之外,教室正前面还树立着一个大石头,石头上刻着两行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

    这四句王巨真的很喜欢,虽然这个为万世开太平有些痴人说梦。

    宋朝骨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那首不知道是不是岳飞写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及张载这个横渠四句。这一文一诗一词与四句,可以说是宋朝的脊梁,也可以说是华夏的脊梁。

    第二行字则是,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弟子王巨。

    张载看着这腥红的两行大字,啼笑皆非,大半天说:“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这小子,虽然富有心机,但这个说法某很喜欢。”

    “还要亏得官人的教导。”

    “娘子,我那敢教他啊。”

    “那个也不用你教,真教他完全学你,恐怕同样在朝堂上呆不下去了。”郭氏道。

    不过王巨也算是有心,张载收下了王巨的好意。

    然后定落下来,开始招收一部分学生,一边授学,一边著书。在这里,张载以后收下了几个有名气的学生,包括关中四吕的老四吕大临,这才是张载真正的学生,其他三吕不算。还能种记的儿子种师道,以及范祥之子范育与苏昞等人。

    消息也传到了京城,赵顼听后一笑道:“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不错,不错。”

    这个口号比宋真宗的那个书中自有黄金,美人,香车的什么强,至少让大家明白读书做官的用意,不仅是荣华富贵,主要还是为了效命国家。

    当然,这又打了某些人的嘴巴,不是说王巨不尊师重道,生生将张载逼得辞官回乡吗?

    看看,王巨如何尊重老师的。

    然而只有几天,赵顼便接到司马光的奏折,说何谓崛起?王巨这分明是挑唆大家佼仿唐明皇,开起边事,贻误国家。又说王巨所做所为,郑白渠乃是筹备军粮产物,改革军器监更是为了开边之举。而其险恶用心,世人不知,却以为功绩。陛下,你难道不知道庆历之痛乎?

    其实这时候赵顼开始正式对司马光反感了。

    那怕高滔滔庇护,司马光在京城也进入了倒计时。所以接到疏奏,压住不报。

    连说一声都没有说。

    然而这消息让王巨知道了,不错,司马光确实是说中了王巨的内心。两世为人,一样的软,比着软,特别是宋朝,及是世界文明科技文化的巅峰,人口是西夏的二十倍,挤地皮可能是西夏的五十倍,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王巨能不思念汉唐的强盛?

    但这个想法,王巨却没有说,只说了要适度的“浅攻”与“自卫反击”,这过份吗,即便范仲淹,也说了类似的话。而且王巨为了怕麻烦,一直将他心中的梦想隐蔽起来,包括大顺城之战,不过夺了一个疆砟堡,那时如果他一心劝说,蔡挺能不能不同意他顺势拿下金汤城或者是白豹城?

    不过赵顼不发,王巨也不好辨,于是王巨写了一封信给韩琦,韩公,当初是你提议主持了郑白渠,如今郑白渠得功,百姓对你万分感谢,此乃千秋万代之功业也。然而现在司马光却说,郑白渠乃是筹备军粮之举,误国害民。韩公,小子真不明白,韩公能否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