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168
    赵安玥若有所思:“噢,江南知府呀,他最近来京都了?”

    刘梓接过话:“来了有几日了,这薛让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男子,在江南那边很受女子喜爱。现在有了些年纪,听说风采也不输当年,现在年纪和我父亲般大,但依旧没有娶妻呢。我本来还欲想些法子偷偷见一面,但现在啊,见了也没用咯。”

    赵安玥下意识看了对面的佟冉琴一眼,想起薛让那酷似六皇子的长相,问道:“为什么?”

    刘梓等的就是这声‘为什么’,赵安玥是非常捧场的人,所以刘梓很喜欢她:“那薛让,听说来京的路上被虫子给咬了,满脸的红包,肿的很,五官都变形啦,面圣的时候都带着面罩呢。”

    赵安玥震惊道:“不会吧?”为什么刚刚好被咬了脸?因为脸不能见了吗?太像六皇子了吗?

    “自然是真的。”刘梓叹息,“看来那虫子也是专找好看的男人咬罢。不过冉琴,据说年轻的时候,这薛让曾经在丞相府中住过几日,你可有见过着薛让?”

    佟冉琴有些无奈的朝刘梓一笑,说话的时候温温柔柔的:“刘姐姐,你这话说的,薛大人在丞相府的时候,我都还不会说话,还没嫁入丞相府,怎么可能见过?”

    刘梓也只是随口一说,笑了几声,认真道:“不过说真的,薛让年轻的时候很受丞相待见,不过为何最终却去了遥远的江南做起了知府?”

    佟冉琴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相府里都禁止提这位大人的,想来是和公公闹了些不愉快罢。不过这些事情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你还提这些干什么?”

    赵安玥一脸震惊的听着这些陈年旧事,脑袋快速的思考了起来。

    仔细想想,越发觉得不对劲。

    顾淮景书房里的画像,以及宫中联系顾淮景要画像的齐贵妃。

    齐贵妃要为三皇子报仇,三皇子之死,赵安玥觉得和顾淮景有关。但是其他人都不会这般想,据私底下的传言,都说三皇子的死和六皇子、七皇子有关系。

    现在七皇子已经死了,齐贵妃自然是想对付皇后和六皇子,那么这画像对齐贵妃有用。

    而这薛让长的像六皇子不说,年轻的时候还和丞相府有关系,当今皇后不就是丞相府的嫡小姐吗?

    且这薛让的脸进京前偏偏被虫子给咬了!

    这欲盖弥彰,都在告诉赵安玥,这六皇子很有可能不是皇上的皇子,而是这薛让的公子!

    这也实在太离谱了吧?!如果皇帝知道了,那六皇子和皇后,还有背后的丞相府都逃不了一劫吧?

    其他人和赵安玥没什么关系,但是身为丞相府少夫人的佟冉琴该怎么办呢?

    赵安玥望着佟冉琴,目光有些担忧。

    佟冉琴迎着这眼神,心里有些发毛,问道:“玥儿,怎么了?你怎么这般看着我?”

    和赵安玥相识这段时间,她从未见过赵安玥有过这样担忧的眼神,看起来怪是让人害怕的。

    赵安玥咬着唇,这后头的事情,她自然是不能和佟冉琴直说的。这事情和顾淮景关系很大,如果她说错什么,不仅会牵扯到顾淮景,还会牵涉到整个顾国侯府,祖母,她自己,她的那些丫鬟们,顾曲老管家,青兰绿衣,还有最近和她丫鬟樱鱼眉来眼去的顾青,这些人都可能会有危险。

    所以赵安玥不能做,但她明知道事情有异,也无法做到眼睁睁等着佟冉琴出事。

    她在大祁,也只交了这三个好友而已。

    赵安玥想了想,问道:“冉琴姐姐,丞相府大少爷平日对你好吗?”

    此言一出,席间安静了下来。

    姜佩绮的手在桌子下扯了扯赵安玥的衣摆,刘梓猛朝赵安玥挤眉弄眼,佟冉琴的笑变的有几分勉强。

    赵安玥再后知后觉,也察觉到不对了。

    四人在一起的时候,刘梓经常会骂自己家里的编修夫君,可是大家也都能看出,编修大人对刘梓挺好的,虽然被外头传惧内,但赵安玥觉得这翰林院编修大人就愿意被刘梓这样管着呢。

    赵安玥不怎么主动提顾淮景,但刘梓问的时候,她也会说老实说几句。

    可姜佩绮和佟冉琴是从来不提自家夫君的,而刘梓姐姐也不怎么问她们夫君的事情。

    仿佛在避嫌。

    赵安玥这才觉得佟冉琴和家里夫君的关系可能不太对劲。因为往日,她对这些没有兴趣,从来不问也不去了解,可是现在不同了,这件事情关乎着佟冉琴的性命。

    她眨巴着眼睛:“怎么了?不好吗?”

    佟冉琴笑了笑:“不是,夫君对我挺好的。”

    赵安玥皱着秀眉,一脸孤疑的看着佟冉琴,不是很相信。

    佟冉琴站了起来,抱歉道:“我想起家里还有点事情,我先回去了,你们好好玩着罢。”

    说完后,也不顾众人劝阻,离开了。

    “玥儿,你这是做什么?”佟冉琴离开后,刘梓朝着赵安玥抱怨,“你这好端端的提起丞相府大少爷干什么?”

    “不能提吗?丞相府大少爷对冉琴姐姐很不好吗?”赵安玥是真的不太清楚。

    姜佩绮幽幽叹了口气:“冉琴姐姐那温柔娴淑的性子,大少爷自然对姐姐挺好的。只是这大少爷啊----”,姜佩绮顿了顿,“妾室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