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编(2)
    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自己成型,张国正就选用了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由此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了有胎依附的阶段。瓷胎竹编的前身有胎竹编诞生了。当时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精美艺术品,多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

    瓷胎竹编以其“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等技术特色在众多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细竹编的出现,特别是有胎竹编的出现,使竹编从单纯的实用进入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新境界,步入了工艺美术的行列。

    或许也因为瓷胎竹编一出生便如此精贵,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曾几经绝传。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竹丝工艺厂成立,在仅存无几的竹编老艺人的带领下,瓷胎竹编的精妙技艺终于得以流传。

    现在,四川细丝竹编的生产主要以崇州、青神、邛崃三地为主,瓷胎竹编,竹编书画的生产在经过四川竹编艺人的不断发展之下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分工明确的较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白沫江畔,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给古镇带来了丰饶和灵气。正是夏季丰水期,白沫江江水浩荡,喧嚣磅礴。就是这条江,给平乐古镇带来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厚重绵长的人文和一江钟毓。

    2018年8月3日,四川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传承人陈锦梅,和往日一样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她的手中忙碌着瓷胎竹编,不时的功夫,瓷器上就被精美的竹编包裹起来。

    细细观赏陈锦梅的作品,精致精细。在茶器上进行瓷胎竹编,是陈锦梅每天的工作。陈锦梅的工作室依偎着白沫江,白膜江的欢唱给了陈锦梅视野和耐力,她像春蚕一样勤劳,用细竹丝编织生活和文化,传承着瓷胎竹编的技艺,开掘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胎竹编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又名竹丝扣瓷,以纤细如发的竹丝,紧扣瓷器,依胎成型。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陈锦梅从事瓷胎竹编瓷有20多年的历史,她的长项是竹编茶具、竹编花瓶竹编文具等。陈锦梅心灵手巧,瓷胎竹编编织技艺炉火纯青。在陈锦梅专心致志编织过程中我们发现,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是个细活。

    在陈锦梅手中竹丝翻飞中我们看到,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她的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编制时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因此,瓷胎竹编技艺,在民间这片广袤的土壤上,在“陈锦梅们”的接力前行下传承,最终盛开为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邛崃市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为何吸引世人的目光?

    陈锦梅介绍,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的特长无节瓷竹。在邛崃平乐古镇一带众多的竹源中,芦沟、寨沟、金鸡沟所产的慈竹能用于编织,并且只能选择生长在阴山坡地上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优质节长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适度,长度均匀的中间三四节。

    然后,经裁料、去青、破节、晒色,再经选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制成断面方正、棱角分明、柔软如绸、均匀一致、色泽光亮、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

    单单从瓷胎竹编来看,平乐古镇人杰地灵和物产丰饶。

    陈锦梅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瓷胎竹编的全过程。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后制作出精细的竹丝。我们一行被瓷胎竹编的制作工艺陶醉和折服。

    在邛崃民间,这样的非遗传承如火如荼。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工艺传统,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瓷胎竹编就是这样的瑰宝”。陈锦梅边编织瓷胎竹编边对着我们说。

    一个是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艺”,一个是世界顶级品牌,两者相遇会产生怎样的情景

    7月16日,青神县城一栋普通的旧楼里,青神竹编大师——60岁的张德明带着弟子们正在给瓷胎“穿衣服”,细如发的竹丝在他们手中经纬交织,套在温润微光的白瓷上,一位来自爱马仕公司的工作人员把竹编瓷器放在不同的光照下反复旋转、抚摸、检查……

    这天是张德明和爱马仕约定收货的日子。一门生在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艺”,一个世界顶级品牌,他们的相遇,共同打造出一系列充满中国味道的艺术品。

    为爱马仕找“感觉”整整3年才过关

    张德明编了几十年的竹编,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够和爱马仕这样的国际大牌相遇,也没想过自己的作品能够通过爱马仕的大橱窗卖到世界各地。

    2008年,爱马仕采购部通过网络了解到青神竹编,又通过青神县有关部门牵线搭桥,联系到青神多位竹编大师,通过对竹编大师的比对,他们觉得张德明的风格最对路。

    双方达成意向后,张德明派自己作坊里的骨干张师傅驻扎上海编制竹编样品,以方便和爱马仕方面直接当面沟通,自己则在青神和张师傅遥相呼应。

    爱马仕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他们的要求提得很模糊你们就随便编,我们看到好就行。

    张德明当时就预感到这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其实很难拿捏。他的预感还真对了。

    一年过去,张师傅已经迷上了上海菜,却还是没有拿出让爱马仕满意的作品。正当张师傅准备离开上海前几天,左思右想后的张德明提出用两根丝交叉起来编的想法。张师傅用这种张德明创新的编法做了一个样品,爱马仕工作人员觉得有点感觉了,但还不是十分满意。第二年,张德明又换了刘芝全师傅到上海继续为爱马仕打造样品,通过将编织的经线变细,竹编的效果又好了不少,“线条开始流动起来,变得生动。”对方表示满意。

    但新问题又来了。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瓷胎竹编在用开水煮过后,个别竹编表面有一点点发白。

    竹丝经过各种处理后应该没问题,难道是粘贴的环保型胶水不合适?在青神,张德明也在做着实验。牛皮胶、万能胶……市面上的胶水差不多都试用完了,他还尝试用黄豆、中草药熬胶,但还是不行。

    跑遍了眉山所有胶厂,张德明终于在成都的一家胶厂找到一种胶水解决了问题。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太好了。”爱马仕相关负责人在看了他们的最终作品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距离最初提出合作,已整整过了3年。

    张德明的竹编要求非常苛刻瓷胎竹编都是节选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年竹,每100斤原竹只能抽取8两,真正的“经篾薄如绸,纬丝绷如发”。

    即使3年才做出让爱马仕满意的产品,张德明也没有放弃。“我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而且能与这样的大品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我想让中国竹编艺术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把竹编艺术推向一个高度。”

    曾有一次为爱马仕瓷胎竹编,因为043毫米的竹丝错用成了045毫米,造成150个盘子全部不合格,损失了20多万元。

    因为这种苛求,张德明与爱马仕品牌保持了长期合作的关系。现在张德明有20多个竹编师傅,每个师傅一个月只做得出一套作品。

    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费翰思看了他的藤编作品后,写下一句话“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品。”爱马仕执行总裁还私人收藏了他编织的两套“桥”系列竹艺茶具。

    除了和爱马仕合作,张德明还自创了自己的竹编品牌“竹福”。“这样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创造作品,也能拥有自己的品牌。”

    看着眼前一件件竹编艺术品,张德明谈起未来的设想很多年前,中国瓷器走进了欧洲上流社会,如今我想让中国竹编瓷器再次跻身世界。

    当传统的竹背篼竹扇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时,竹编该如何与这个时代亲密接触?

    走进青神,农家房前屋后,沟边坡上遍布竹子,城市建设也融入大量竹元素,路灯是竹,建筑是竹,不断提醒着人们“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存在感。

    采访中,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高官、主任杨燕强说到一个观点如果只是延续传统做法,这个产业必定面临滑坡的风险。转型势在必行。青神使出几个招数一是与高端品牌嫁接,比如与爱马仕的合作,比如为宜家生产灯具;当传统的竹背篼竹扇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时,竹编该如何与这个时代亲密接触?

    走进青神,农家房前屋后,沟边坡上遍布竹子,城市建设也融入大量竹元素,路灯是竹,建筑是竹,不断提醒着人们“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存在感。

    采访中,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高官、主任杨燕强说到一个观点如果只是延续传统做法,这个产业必定面临滑坡的风险。转型势在必行。

    青神使出几个招数一是与高端品牌嫁接,比如与爱马仕的合作,比如为宜家生产灯具;二是瞄准国际市场,比如中国竹艺城创始人陈云华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竹编女包,售价不菲;三是构建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开设青神竹编店,集中所有竹编企业;四是培育新产业,从单一竹编拓展到竹家具、竹建筑、竹纸巾。

    青神县高官胡国民则多次提到“想象”这个词。他说竹对中国人来讲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而且生长周期短,绿色环保,因此做这个产业需要想象,从文化中挖掘财富,从创意中萌生灵气。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大氛围,打造“半城山水半城竹”的意境;发展大借力,7月10日,与浙江安吉江南竹子研究设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每年20万元,该中心负责设计20个青神竹编产品;人才大培育,引入成都艺术职业学校开设竹编专业,今年将招收2500人;品牌大营销,将承办2016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

    让传统工艺成为时尚的缔造者,需要想象,也需要实干。青神竹编正谋划来一场越传统、越时尚的转型。

    在四川渠县,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经工艺大师刘嘉峰巧手编织后,能做成各种精美的竹编陶瓷工艺品和字画工艺品,栩栩如生,韵味十足。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刘嘉峰形成了以“提花编织法”和“以竹作画”闻名的刘氏竹编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年近古稀的刘嘉峰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手艺让传承新生。

    这个产品叫做瓷胎竹编,顾名思义,里面是瓷胎,外面是竹编,有茶杯、还有茶具、甚至咖啡具,这些都有。这是竹编字画,它是先把画稿整理出来,然后根据画面编织出来。

    在距离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工艺美术厂,随处可见正在制作的竹编工艺品,说起这些,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滔滔不绝。

    刘嘉峰可以说是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6岁起自学竹编技术,1972年,他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1980年,他又首创了竹编字画,还陆续开发出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在他的陈列馆里,摆满了三十多年来创作的上千件精美的竹编作品。

    这幅是富春山居图,我把两幅接在一起,这样编了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全长有7米多长,我和三个工人在一起一共用了两年时间,这个是竹编字画里比较典型的,这边这件是瓷胎竹编里的精品,是彩色竹编,叫梅瓶,它就像浅浮雕似的,花瓶非常美。

    刘嘉峰说,这些竹编凝聚着自己的心血,要当作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除了创作,刘嘉峰还带出了很多徒弟,如今徒弟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徒弟。2008年,由刘嘉峰首创的刘氏竹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刘嘉峰已经年近古稀,除了潜心创作与设计,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探索如何传承、保护渠县刘氏竹编和培养接班人上,他要让渠县刘氏竹编永葆青春和活力。

    我的愿望是把手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制作更多的好的作品,修建一座竹编博物馆,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瓷胎竹编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程序较为复杂,基本包括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等工艺流程,必须是有经验艺人做到眼、手、心合一,每一个工艺品在老艺人的手下严丝合缝、毫无差错。

    竹丝接头圆润、和谐,绞丝、叠丝等手法错误基本不存在,经蔑纬丝流畅、连贯、结构紧凑。竹编在编制与纹饰的构成美感,在美学与工艺美术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瓷胎竹编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在文艺市场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大,市场潜力和“非遗”价值都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