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九六章 少年强则华夏强
    万俟卨出了公主府便直奔文澜书院,验证裴元衍所言是否确实,倘若属实便可直接拿人。若是谎言,那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公主府有抗旨之嫌,相信秦相公一定会抓住机会,善加利用的。

    万俟卨并没有蓝圭那种敏锐的一时,气势汹汹到了孤山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堂堂身负圣命的御史被拒之门外,压根进不去。

    理由是书院有大儒讲坛,书生聚集听讲,闲杂人等,概不接待,请勿打扰,一句话便让万俟卨吃瘪了。

    万俟卨很生气,却又很无奈。

    文澜书院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天下第一书院,超过了皇家太学,乃是江南士林胜地,名仕聚集,才俊学子争相前来求学。

    书院里聚集了不少当世名家大儒,连皇帝见到都要礼敬,宰相都要执礼,一个小小的御史哪里敢冲撞。

    何况书院里不少学生都是当朝大员,或者勋贵子弟,背后的关系网更是盘根错节,背景非同小可。

    若是轻易闯入,明天就会有弹劾的奏疏呈上,被各种口诛笔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闭门羹只能乖乖吃下。

    万俟卨当然不服气,还有些小愤怒,不禁怀疑是公主府有意为之,毕竟文澜书院是徐还一手推动建立。

    想要用这种方式庇护岳家妇孺?异想天开,欺人太甚,御史进不去,但钦差进得去。大不了等一等,今天进不去,那明天呢?

    出于对文澜书院“尊重”,既然有大儒论道,仕子听讲,强行打扰也不大合适。

    万俟卨就默默等着,一直等到论道结束,属下也取来了从政事堂转达而来的皇帝圣旨,可谓是师出有名,合情合理。

    这一遭,没有闭门羹。

    圣旨在手,奉诏行事,没有人敢于拒之门外,可当万俟卨带着大队人马进了文澜书院,才发现没有任何畏惧和惶恐神色,行人亦无惊讶神色。

    等待他们的是一群目光灼灼,义愤填膺,满含愤怒与鄙视目光的书生。

    从书院大门口开始,书生学子夹道而立,但万俟卨丝毫没有感觉到受欢迎,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哪怕一言不发,鸦雀无声,但一道道目光犹如利剑,落在万俟卨身上,仿佛要刺穿他的身体和内心。

    当朝御史,在朝堂之上,面对天子和满朝文武可以侃侃而谈的人,若无其事的人,但一群书生的注视下,竟然有些不自在,渐渐的甚至开始后背冒汗,有些惶惶不安。

    万俟卨调整了一下急促的几乎,想要抬手擦汗,但最终放下了,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去,在山门之后的照壁前被人拦住了去路,一个少年,一袭青衫,孑然而立。

    然而单薄的身影却透着一股坚毅、傲然,尤其是在照壁上那一行大字的映衬下,越发显得伟岸高大。

    少年强则华夏强。

    文澜书院的校训,很简短,但铿锵有力。

    语句出自徐还之手,当然是借鉴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并且稍作改动。

    文澜书院与过往的任何书院都不同,自建立的那天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人,让他们成为学业有成,志向远大的少年,作为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外人眼中,文澜书院名仕荟聚,大儒云集,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本质上还是一座书院。

    但徐还有意植入了新的东西,新的学科,新的思维,新的模式,自小在此处受教的少年们接受到的思维与过去的书生俨然不同。

    大宋偃武修文时间太久了,文化璀璨,高度繁华,这没什么不好,北宋成为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繁华的阶段。

    但自从国朝初立,对外战事便一塌糊涂,频频遭到屈辱,契丹、西夏、金国轮番入侵。大宋因此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多年,尤其是靖康之变,二圣北狩,宗室被俘,河山破碎,只剩下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璀璨繁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一片焦土之下,大宋是时候该醒醒了,也不得不醒醒。

    但南渡的士大夫们似乎没有这个意识,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作汴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赵构对武人的猜疑过犹不及,朝廷里一群尸位素餐,主张求和,偏安一隅的奸佞当道,真正干实事的大臣们受到排挤、陷害,朝廷乌烟瘴气,所谓北伐中兴压根无从谈起。

    徐还对此比任何人都清楚,整个南宋也就宋孝宗还有几分作为,但最终也无所成就,不了了之。至于后来的皇帝,那是一个不如一个,奸臣如同走马灯一般执掌朝廷,最终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国,何其悲凉。

    故而徐还意识到,想要改变天下格局,除了抗金收复河山之外,改变观念,风气也十分重要。

    那些孔孟之道已经深入骨髓,夸夸其谈的老学究已经没救了,要想改变唯有从少年开始,从根上改变。

    少年强则华夏强。

    崇文尚武并重,从小改变他们的观念与格局,邀请诸多大儒名家前来,则是有百家争鸣之意。

    开拓少年们的视野,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也不可缺少,好让他们将来报效国家。徐还有意弱化大宋的概念,强调华夏,在他们心中形成民族意识。

    几年下来,效果颇为不错,书院里的少年们很多都心怀天下,有报国之志,不是只想着入仕为官,或者研究学问。

    最重要的是这些学子都有一颗赤诚之心,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懂得何为忠义,何为公正。

    岳飞之死是冤案,江南几乎人尽皆知,在书院某些现实的刻意传播下,书院里的学子义愤填膺,甚为愤慨。

    得知岳飞次子岳雷在此间就读,家人暂居文澜书院,前去探望者络绎不绝。今日讲坛之后,听闻有奸佞官差要来抓捕岳家家眷,学子们心中的怒火全都被点燃了。

    不过在不着痕迹的有序组织和引导下,学子们没有不理智的行为,而是很有秩序地站在书院门口“迎接”万俟卨为首的奸佞官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