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 太子设河清海宴 叨陪末座是吴中
“太子设,河清海晏 !你们谁知。成语释义?”朱瞻基坐主座椅上,右边坐孙嫔、杨英艺、周女官,左边坐刑部尚书吴中、济南来的沈青、东宫护卫主管石亨。朱瞻基太子端起酒杯,意兴盎然地说。
“成语释义:河:黄河;晏:平静。也可说海晏河清。比喻老百姓,向往的生活,太平盛世。出处,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石亨看眼孙嫔地说。
“石亨解释得没错,本太子很高兴。孙嫔回途,虽出点麻烦,可沈青等一路护送平安归来!这也非是不太平!所以,本太子设此宴,招待沈青、杨英艺等一行人!咱共饮杯酒,一起来干!”朱瞻基在东宫设宴,看眼孙嫔和在场人,笑地说。
“我等小臣、奴婢……祝太子、孙主,身体健康!干杯!”大家看太子冲孙嫔举杯,也都举起杯笑地说并一饮而尽。
“看啊,晏:释义:1迟。 2同“宴”。 妟:指太阳下山,月亮尚未升起时段。但是宴:指的正午或者下午。拆开来‘宀’为‘家’或者‘宅’。‘宀’与‘妟’联合起来,表示‘在正午与妻子共进餐’。本义:与妻子安逸的共进午餐。转义:在正午时段安逸聚餐。”太子想着啥事般,对宴字做了特别引意的笑着解释。
“太子与孙嫔,共进午餐,我们作陪!”石亨笑地说,大家一起鼓掌。
“孙嫔多谢太子,设宴款待。对杨英艺及保镖、周女官、沈青及护卫,和没在场的陈三、邝仪、小严等,陪同永城之行,本宫顺利地回京,再次感谢大家。干杯!”太子嫡妻胡善祥没在场,孙嫔听太子在宴桌上引用“河清海晏”成语,及对“宴”字的解释,悦心娱目笑着说。
“干杯!”大家也一起地说,举杯一饮而尽。
“本太子高兴,咱再祝孙嫔身体健康!”侍女斟上了酒,太子竟看着笑脸的孙嫔又说。
“好!大家一同祝愿!”大家说着并一饮而尽。
“太子日理万机,迎接本宫归来。孙嫔提议:各位敬祝太子吉祥幸福!大家连干三杯!”孙嫔的永城之行,没出一件顺心的事,哪一件事的出现,都使孙嫔闹心,太子哪知道啊!孙嫔明着是看家铺,暗着是帮骆红打官司,想试探皇朝及皇帝对人殉制的真实态度。孙嫔觉得每一个环节都不顺,出十万两银票竟管被退回,可家院竟出现了纵火犯。纵火犯被抓到,孙嫔想通过案犯知背后的指使人,可纵火犯竟被打死在牢。孙嫔出行的目的,没与几人说过,外人怎知得一清二楚?案件没到终结,可终结的结果,有人就塞进了孙嫔耳朵——败诉!孙嫔一行人,出行时都很高兴,回来时却丢了尧梅,陈三又被劫走。不仅如此,孙嫔还差点被困在野林。还更可恨的,居然有人出百两银子要孙嫔命……。孙嫔想起来,就想痛哭一场。让孙嫔没想到的事,朱瞻基看一身疲惫回来的孙嫔,没一点不高兴不说,太子昨晚还与孙嫔亲热一宿,并在今天中午,又设宴款待随行、护送人。孙嫔倍感痛快、惬意和舒畅。太子既然给孙嫔雪中送炭,孙嫔也得感谢付出辛苦的太子笑着说。
“好!咱祝太子,吉祥幸福!”大家也就七嘴八舌地说,并举起酒杯与太子喝酒。在太子和孙嫔的倡导下,大家一下哄起了热闹的氛围,场面热热闹闹,在场人眉开眼笑。
“沈靑参议、杨英艺镖头,本宫敬你们一杯酒!”孙嫔举杯冲沈青、杨英艺笑地说。
“孙主!我们哪能让您敬?杨镖头来,咱哥俩敬孙主!”沈青一看举杯的孙嫔,立刻叫着杨英艺,举杯笑地说。
“来!我哥俩祝太子、孙主,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杨英艺看举杯的沈青,也拿起了酒杯,二人冲太子和孙嫔,相视而笑地说。
“干杯!”太子和孙嫔一起,冲沈青、杨英艺说完,举杯喝酒。
“哈哈!太子宴请各位,臣荣幸作陪。臣借太子的酒,敬祝孙主一行,顺利回京。沈青是我老伙计,营建北京时,我们朝夕相处,很是友好。永乐七年,臣主持修建长陵;永乐九年与太监阮安、沈青修建京都九门城楼。临清宫窑,应运而生,我们发现的。临清砖借助土质好,和运河漕运方便,成为建北京的贡砖。是吧,沈右布政使。”吴中黝黑络腮胡须哈哈笑地说,竟一下也端起杯。
“慢!吴大人不能叫我,右布政使。小的在北京时,是个经历,现在是右参议。”沈青环视在场人地说。
“怎了?你说是右参议,我不明白?”吴中看眼孙嫔,接过话茬地问。
“沈青怎回事?”太子一听关心地问。
“嗨!永乐十八年(1420年)2月,唐赛儿在家乡,率千人造反,到6月才算平息。皇朝对山东官吏,逐一审查,有功者提升。小的刚调去山东,在家有恙,未参加平息暴乱。皇朝降小的三级。右布政使,从二品,降到右参议,从四品。”沈青郁郁寡欢地说。
“你是这样?”沈青身体有恙,就降三级?孙嫔听着有点冤。平息唐赛儿暴乱后,朱棣组织早朝,给柳升等人一些褒奖。仁宗即位后,唐赛儿案受牵连官吏,有的被平反,孙嫔后来一直没听说,于是看眼太子笑地问。
“先帝处罚官吏,本宫听到点信。关于你的职位,本宫确实不知。”太子一想很郑重地说。
“沈青有点冤,太子与父皇说,恢复沈青原职。”孙嫔看眼沈青,冲太子笑地说。
“沈青护送孙嫔有功,我愿与父皇说。”太子冲沈青笑地说。
“沈青给太子叩头,先谢谢殿下,谢谢孙主。”沈青站起跪地,冲太子、孙嫔磕头地说。
“沈青起来,咱喝酒,吃菜。”朱瞻基笑地说。
“嗻!”沈青应着坐回原处。
“咱边吃边喝,本宫讲酒起源,哪有不合适,孙嫔、吴大人可进谏。”喝酒到此程度,太子上来了兴奋劲,边吃菜边说起酒起源: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酒也是如此地不能例外。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不止五千年的历史。
“上天造酒说、 仪狄造酒说……还有是什么,由孙嫔来说?”朱瞻基说着,把酿酒起源的传说转给孙嫔续说。
“……仪狄造酒说……”孙嫔看太子的兴致,为烘托场面热闹氛围,立刻就笑逐颜开地接题。
“杜康造酒说!”吴中没等孙说完,抢先地说。
“你们说得都对。咱按自己说的,介绍酿酒之说。”太子说着就说起上天造酒说:酿酒的起源在古代,说成是酿酒的什么祖宗。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妨罗列于下。上天造酒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太子说完“上天造酒说”,就不想再说了,又交给孙嫔笑着说:“‘仪狄造酒说’,由孙嫔说吧。”
“仪狄造酒说……”孙嫔看喝了不少酒的太子,立刻接过话茬地说:相传夏禹时期,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 始作酒醪”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 孙嫔一口气说到这,就笑冲太子说:“嫔妾说完了,请吴大人说杜康造酒说。”
“哈哈,臣说杜康造酒说……”孙嫔看着说“杜康造酒说”的吴中,心想吴中是与夏大学爱开玩笑的人,夏原吉没在场,吴中跟谁开玩笑?吴中在一般场合不苟言笑,说话总也没哈哈地笑过,今天许是酒的作用?吴中说着,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
“是啊!仨人造酒说,虽不敢确定哪种,可史记的确有例证的,杜康确有其人。”朱瞻基借酒力,笑说着造酒之说。
“是的!太子说得对!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均有此记载。”孙嫔环视在场人,为不扫太子兴致,想着史书故意笑着说。
“叨陪末座,是吴中!”你们是人,都要吃好喝好!”太子是喝多了酒,晃晃悠悠站起来笑地说。孙嫔上前扶住太子,一起离开宴席地走去。宴会在大家的嬉笑声中结束。孙嫔知此成语释义: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气话。出处《仪礼士冠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