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过了大半个时辰,好奇过来围观的学子都散去了,唐婉容才把门打开,让许仙进来。
“唐容,我……”许仙正要告诉唐婉容他已知她心意时,唐婉容打断了他的话。
“呵呵呵,”唐婉容发出几声很勉强的笑声,“刚才让你见笑了。我在弹琴时,想起了暗恋已久的青梅竹马,所以一时难以自禁。”
“怎会?你没事就好。”许仙有点讪讪地道,内心的冲动却已经平复。
唐婉容又强颜笑一下,道:“我没事了。谢谢你。对了,你的春雷古琴呢?”
“啊,留在凉亭里了。”许仙惊醒过来,立即转身出门,“我去取回古琴。”
接下,一夜无话。
只是,七夕夜之后,许仙隐隐察觉到唐婉容对他开始有点疏远,不复之前那般亲密。
不过,许仙也没多想,他所有的精力几乎都放在学业上。
古人一点也不比今人笨,他们在那几本儒家经典上穷究一生地钻研,许仙一点也不认为仅凭自己是穿越者就能轻松超越他们,哪怕自己脑海里有一座图书馆。
时间匆匆,转眼间又到了七月底的休沐。
许仙休沐回到姐夫家,李许氏取出一大叠请帖交给他。
“所有诗会都给你送了请帖,包括最出名的寿山诗会、璞园诗会和鸿书诗会。”李许氏道,“听说寿山诗会是权威性最高的诗会,它是由一门两进士的廖府举办,钱塘县的才子都以能参加寿山诗会为荣,每年中秋诗会元宵诗会的头诗几乎都是出自寿山诗会。”
“你要是不参加芷兰诗会,参加寿山诗会该多好。”李许氏有些可惜地道。
许仙笑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再说了,我还不需要参加寿山诗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说着这话时,脸上充满自信。
他脑海里的图书馆里关于中秋的传唱千古的诗词何其多,随随便便一首都能压得钱塘县所有才子抬不起头来。
“少说大话。”李许氏轻骂一句,显然不赞成许仙的豪言。
下午,纪高到访。
招待纪高坐下喝茶后,许仙问道:“不知纪大管事有何吩咐?”
“吩咐不敢。”纪高气地道,“我家老爷自得知许公子您答应参加我们芷兰诗会后很是高兴,多次向我询问您的情况。不知您是否为诗会准备好大作?”
“多谢纪家主关心了。”许仙拱了拱手,然后答道,“已经准备好了一两首诗词,请纪家主和纪大管事放心。”
纪高暗松了一口气,问道:“能否先透露一二给我知道?我好向我家老爷汇报。”
许仙微笑地轻摇头:“不行。”
“为什么?”纪高急忙问道。
“中秋诗会的诗当然是要在诗会上发表出来,这么早透露出来,就没意思了。”许仙一副“难道不是吗”的表情地道。
纪高被噎住,他就是担心许仙作的诗不好,他欲言又止一番,最后还是要开口再次要求。
但许仙打断他道:“莫非纪大管事不信任许某?若如此,许某可以立即退还那两百两诚信金。”
“岂会岂会,”纪高连忙摆手,强笑道,“我们当然相信许公子的才华。”
芷兰诗会已经拿许仙的名头宣传了一个月,若届时诗会正式开始,许仙却没有现身,而是去了其他诗会,后果怎么样他都不敢想象。已经不是办砸了诗会那么简单,还会因为不诚信波及纪氏布行。
许仙一笑:“那就好。”
他底气十足,根本不受芷兰诗会要挟。
纪高见无法得到许仙准备的诗词,只好胡乱闲谈几句,淡化刚才紧张气氛,然后找了一个借口告辞离开。
傍晚,李公甫回来,许仙、李公甫和李许氏三人一起吃了晚餐,然后坐在院子里聊天说笑,气氛融融。
到了深夜戌时之末,许仙三人结束聊天,准备回房休息。
忽然,院门外响起敲门声。
“谁啊?”李公甫下意识地扬声大叫道。
但大门外的人都没有回应,只是继续敲门。
“三更半夜的,只敲门不出声。”李公甫低声骂了一句,然后返身进入屋里取了他的佩刀,最后十分警戒地去开门。
大门打开一条门缝,李公甫终于看见来人,不由惊讶地叫道:“元……”
“嘘——”来人急忙在嘴前竖起一根手指,让李公甫禁声,然后飞快地从门缝挤进去。
李公甫将大门关上,转身看着一身平民灰衣打扮的李元礼,惊疑地问道:“元礼,发生什么事了?”
“呵呵,没什么事。”李元礼有些尴尬地笑道,“听说汉文休沐回来了,所以过来看看。”
接着,他的目光落在许仙身上,语气有点讨好地叫道:“汉文。”
“见过元礼大哥。”许仙拱手地回应道。
李元礼快步上前两步,扶住许仙双手,笑道:“自家人,没必要这么多礼。”
“见过嫂子。”他看见站在旁边的李许氏,对李许氏问好一句。
李许氏行了一个万福道:“元礼兄弟你好。”
李公甫大概猜到李元礼偷偷摸摸地半夜shang men的原因,出言打发李许氏回房。
“汉文,难得元礼这么诚意看望你,你好生招待,不可失礼了。”李公甫对许仙道,然后又对李元礼道,“元礼,愚兄白日公务繁忙,身体劳累不堪,恕不亲自招待您了。”
“公甫大哥请自便。”李元礼感激地拱手道。
待李公甫走开,许仙拱手道:“元礼大哥,请到我房内谈话吧。”
“呵呵,愚兄正有此意。”李元礼对等拱手笑道。
于是,许仙领李元礼进入他房间,然后关shang men。
“呵呵,几个月不见,汉文变化好大。”李元礼看着许仙,由衷地羡慕地道。
这变化不仅包括许仙的气质变化,还包括许仙的地位。他一个普通秀才的身份在许仙这个张景明弟子面前有些不够看。
他从许仙手上买来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在三个月前,终于找到一个适合的时机发表出去,引得整个钱塘县乃至临安城轰动,他也因此收获了以前他根本不敢想象的声望名气。
这三个月来,他俨然成了达官贵人巨富商贾的座上宾。
最重要的是,收获的声望名气为他后年参加科举考中举人增加了许多胜算。
(求推荐票、求收藏,求打赏。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多多支持。故都在此拜谢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