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4页
    第181章 密州行
    说服了崔绎之后,燕韶南告别众人,率队跟着梁王妃一行前往密州。
    随行的有徐赢、崔少康等二百人,全都是崔绎精心挑选出来能力出众的侍卫,立了军令状,不管密州的局势如何发展,都要确保燕韶南安全无恙。
    在这之前,朱孝慈意图寻短见,幸好被及时发现,陈曦化和梁王妃先后求见崔绎,都被崔绎拒绝,两人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放行的告知。
    可以走了?崔绎就这么着放过了朱孝慈?
    陈曦化从心里不愿和崔氏族人起冲突,松了口气,半是猜测半是宽慰王妃:“幸好魏国公还不想跟王爷翻脸。”
    梁王妃满心歉疚:“唉,原本他哥俩儿就像是亲兄弟一样,现在总归是落下了嫌隙,这下王爷该为难了。不管怎么说,还要多谢谢燕小姐,若不是她帮着转圜,崔绎未必肯做出这么大的让步。”
    所以等上了路,队伍里的气氛尚算融洽。
    大家都尽量避免同朱孝慈接触,也不叫她有机会再向外界传递消息。
    朱孝慈的事只限于几个高层知道,陈曦化手下的数百名侍卫都被蒙在鼓里,同样的经历,相似的处境,令得梁王府的人对徐赢、崔少康他们毫无防备之心,推心置腹,什么都说。
    燕韶南轻而易举就了解到了此时密州军中的几大派系以及关键人物。
    密州军十余万,眼下军队里执掌大权的无疑是梁王嫡系,梁王朱英泽麾下有三员大将:复夺居安关的诸大衍,弃笔从戎的儒将费冰和掌管军中庶务的铁算盘严永昌。正因有了这三人,梁王才能将军中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需得一提的是前主帅征北大将军姜同光的一些老部下,这当中以老将翁承载为首。
    翁家驻守密州几十年,翁老将军的父兄以及两个儿子都先后战死疆场,加上他在密州颇有民望,是以黄襄敏和姜同光倒台的时候,朝廷往开了一面,叫翁承载继续留在密州军中效力。
    而朝廷自然不可能放任密州军脱离控制,一早就安排了简康奉旨监军,那大太监也拉拢起了一批亲信,时不时同朱英泽唱个反调,以示自己的存在。
    徐赢深知此行任务艰巨,殷勤献策道:“燕小姐,虽然没有证据说那简康和肃王是一伙的,但他既然是宫里派来的太监,就必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多半和御马监的孙永朝一样,不如等属下到了密州之后,找个机会,叫那简康脑袋搬家,到时候梁王就算不想反也得反了。”
    燕韶南这些日子耳濡目染,已经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
    自己若将以往待人处事的想法做法带进来,对敌人怀抱善意心慈手软,等着她和崔绎的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也不以徐赢所献阴谋诡计为忤,只是淡淡一笑:“听国公爷说,梁王为人率性,脾气不小,强扭的瓜怕是不甜。”
    徐赢顿时苦了脸:“大小姐,都这时候了,谁还管他是不是心甘情愿?先拉到咱们这边再说啊。”
    燕韶南不置可否:“先到了密州,看看情况再说。”
    在她看来,徐赢所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若是实在没有旁的办法,逼到那份上了,所谓的“找个机会”也要好好设计,力争水到渠成,给够梁王台阶下。
    按照燕韶南的意思,大家做好了伪装,随队晓行夜宿,不日就进到了密州境内。
    一进密州,梁王府众人顿觉腰杆硬气了不少,四处打听大军现集结于何处,朱英泽的王驾又在哪里。
    徐赢充当燕韶南的耳目,前来向她报告,燕韶南便吩咐他:“你们几个也听着点,尤其留意着有没有我师兄他们那些人的消息。”
    先前胡冰泉匆匆别过,连个联络的方式都没留下,而按他所言,明琴宗现在还活着的只有寥寥数人,虽说除她和隐居的前辈之外,余人都长期活跃在密州,但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们几个,无异于大海捞针。
    实在不行,只能先劝说梁王,再借助于他的力量了。
    最近一段时间胡人攻势不像以往那么激烈,大约是未能一鼓作气后续逐渐乏力,密州军在几处战场上有输有赢,但却拖住了敌人主力,北胡可汗终于扛不住消耗,率军退出居安关,诸大衍奉命重整关隘,准备踞险而守。
    居安关东西两侧是绵延数里的大安山山脉,巍峨险峻,若不熟悉山路,有经验的猎人想要翻越绕行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胡人的骑兵。
    同胡人从去年冬天打到现在,好不容易太平有望了,朝中又出了崔绎造反这件事,牵动梁王的心神,令得军中诸将都跟着人心浮动。
    这个时候朱英泽没在居安关附近盯着敌军主力,而是亲率兵马在红水河一带追剿北胡残部,随行的有费兵和严永昌两员大将,一听即知,这会儿朱英泽身边的都是他的嫡系。
    红水河位于密州西南部,离京城和西明州都不远,难说梁王此举是不是有意要掺合崔氏造反,好方便对崔绎施以援手。
    梁王妃和陈曦化急于会合,下令连夜赶路。
    结果当天夜里,队伍路经一片树林,便遭遇了来历不明的袭击。
    对方有近千人,多持弓弩之类明显也是来自于军中的武器,埋伏于暗处,一通乱箭,当场就射死了近百侍卫,梁王家眷的车辆被重点照顾,朱英泽的庶三子不幸中箭,就连梁王妃也在慌乱之下磕破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