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5页
    莫飞也明白,他们这个创业一时半会地搞不起来了,于是对众人笑道:“要不这样吧,你们先跟着我干!”
    “嗯?”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莫飞脸上。
    “我打算创办一个NGO组织,各位有兴趣加入吗?”莫飞笑着问。
    后来,不少人采访莫飞的时候,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很传奇的故事,NGO组织春苗的元老们走到一起,不过是始于大排档上的歃啤酒为盟,而春苗之所以能一路走下去,这帮各显神通的元老们功不可没,但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永远都是莫飞。
    曹魏带着人把写字楼收拾了一下,莫飞趁着周末的时候搬了些办公用品,把写字间打扫一番,贴出招聘广告,积极联系基金会,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为他们的NGO组织取名。
    “咱们的组织既然是旨在帮助留守儿童,那就□□蕾吧!耳熟能详,挺好记的。”兔子提议。
    “不行,提到春蕾,大家想起的都是少儿基金会的春蕾计划,不利于我们宣传。”
    “那叫团圆怎么样?表达了父母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一家团圆的美好愿景。”
    莫飞摇摇头:“我们的宗旨是希望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群体,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代际问题没什么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决定的,不是父母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要求父母多花点时间陪伴小孩,谁去赚钱呢?”
    “那你说说看,叫什么好?”
    “要不就□□苗吧。稚嫩,娇弱,需要关怀。”
    “虽然有点土,但是好记。”
    于是组织的名称就这么定了下来。组织刚成立,一切都需要人手,莫飞把招聘的事交给曹魏,跟媒体打交道的事交给兔子,至于他则着手拟定章程,制定春苗的工作目标,积极跟民政和基金会接触,申请注册。
    他之前在莫氏风投积累的人脉大多来自企业,像民政这种部门认识的人不多,还是沈凌帮他牵上了线,两个月后春苗以民间非营利组织注册成立。
    这时候他已经从莫氏风投辞职一个月了。
    组织初创之始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因为他们还没有公募资格,所以莫飞只能先用自己的钱垫上。
    不过莫飞对春苗的未来充满期许,跟纪文修打电话的时候,也忍不住在电话里兴奋地跟他说了春苗成立的事。
    纪文修笑道:“春苗这个名字很好听!我相信你能让它走的更远。”
    莫飞信誓旦旦地保证:“放心吧纪文修!我一定会努力!等到春苗成为社会影响力第一的NGO组织,我相信你们家也不会再拒绝让我们在一起了吧?!”
    “呃……”纪文修意外,没想到莫飞成立春苗,居然还有这一层因素。
    “你们家不允许你和普通人在一起,那就等我带领春苗站到了足够耀眼的位置,到时候我们就能在一起了!”莫飞乐观地说:“我记得你们家,也有过跟商人名流通婚的先例,那么我们也可以!”
    以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反抗纪家的规则,那么久先顺应规则,反正只要能跟纪文修在一起,他愿意进行一切尝试。
    要成为社会影响力第一的NGO组织任重道远,不过纪文修没有泼冷水,他笑了一声,鼓励道:“那我们一起努力吧!”
    莫飞干劲十足,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做了一份项目策划,向春蕾基金会提出申请,只要项目通过,他们就拥有了公募资格,有了资金和团队,就有了一展拳脚的天地。
    然而这事却卡住了。
    项目申请石沉大海,久久没有回应。莫飞于是托了关系,找了春蕾基金会的内部人员打听,只得到了项目申请被否决的消息。
    “为什么?”莫飞大惑不解,抱着脑袋:“我觉得我们的项目书做得很好啊!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援助和教育基金,为什么会被否决?”
    沈凌安慰他:“别难过了,大不了你回莫氏来,你走这几个月乔衍天天念叨你。”
    莫飞闷了一个鸡肉卷,说:“倒也不是难过,创业过程中肯定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回到莫氏当逃兵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你这几个月已经贴了不少吧?办公经费,员工工资,宣传费用……你没有可持续财务资源,支撑不了多久的。”
    莫飞笑了一下:“肯定会有办法的!就算这家春蕾基金会不批准我们的项目,我们还可以向其他基金会提出申请。”
    莫飞过了几天,跟林深和邓杰他们聚会的时候被问到这事,顺口就说了。邓杰说:“我说你啊,就是爱瞎折腾。你之前搞金融不是干得挺好?”
    林深想了想,问邓杰:“春蕾基金会的理事长,是不是姓姬?”
    邓杰挑起眉:“你说他是淇山姬家的人?哟,这就好办了,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能这个面子都不给。飞飞,你放心,我去帮你把人约出来,吃顿饭的事!”
    莫飞没想到还能峰回路转,当即又振奋起来。邓杰很快约到了人,怕分量不够,又叫上江闻波、沈凌、林深几个一起作陪,宴会设在邓家在梧州的豪宅里。
    当天晚上莫飞跟几个年轻人先到,邓杰接了电话,带着人一起在宅邸门口等了几分钟,看到车子开了进来,接着那位姬姓理事长从车上下来,他身量颇高,四十来岁,莫飞仔细打量,觉得他有些眼熟,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