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为了抑制瘟疫的蔓延,负责这场瘟疫一切事宜的主事人,大唐第一侯,血衣侯侯秦陌,在自身染疫,病危的情况下,下令毒杀了所有感染者,焚烧了他们的尸体,杜绝瘟疫往外传播。
每个人的说法都有不同,众说纷纭,有说毒死的,有说是乱刀砍死的,甚至还有说活埋的。
而唯一可见的是那一日燃烧的火光冲天而起,滚滚黑烟如妖似魔,人们说那是那些死去百姓的怨气,他们在哭诉,在怒吼。
一时间大唐境内对秦陌的议论再次火热了起来,事不关己的人倒是没什么,不过是淡淡的一句手段稍微过激,但也算顾全大局,也就带过了,可那些有亲属活在世上的,特别是那些个豪门大宅里的感染者被带到隔离区后就再也没能回去,这引起了这些世家的不满,无数辱骂秦陌的文章四处流传,反正是怎么恶毒就怎么写,就怎么骂,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跟风的愚民,骂的久了也就有人信了,有人信了,秦陌也就臭了,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只是很快这些流言就沉寂了下去,不因有它,所有散步谣言的幕后主使人都收到了来自长安,那位坐在天下最高宝座上的男人,带着明显杀气的警告。
世家不可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所谓的世家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报成一团,一致对外,一动而牵全身,所以历代帝王都没能解决这个最大的隐患,但帝王终究是帝王,世家再强也不会为了几个人去轻易的挑战帝王的底线,要知道,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
民间的谣言渐渐平息,朝堂上的众臣在积极的讨论着灾后的各项事宜,却异常的没有任何人提及与秦陌相关的话题,所有人都很清楚的记得,坊间谣言四起的那段时间,有个御史不知受了谁的指示跳了出来向李世民进言,状告秦陌杀害松州数万百姓,要求罢免他的官职,消除爵位,甚至还表示应该斩了秦陌以平息死去百姓的怨气。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在臣子面前也不怎么摆架子,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和颜悦色的,可那一天他全程阴沉着脸听那个御史讲完,然后就留下一句“斩了”起身离开,这是这位帝王第一次提早结束早朝,也是他第一次毫无理由的斩杀臣子,所有心怀不轨,想借机铲除秦陌的人都在那一刻意识到,把‘刀’挥向秦陌,或许自己就要准备迎接李二陛下的屠刀了。
每日下朝李世民都会在御书房观摩一张宣纸,那是在松州的秦陌传回来的,也是关于他最后的消息,纸上只有十个大字。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别人或许能看懂却不会明白秦陌的意思,只会觉得是一封劝诫书,但听返回长安的牛进达汇报了整个过程的李世民却深深明白秦陌要对自己表达的话,自己是镇守国门的天子,天子不可倒,而他秦陌就是这大唐的基石,可以被埋在最黑最暗的地方,做大唐盛世的地基。
他是帝王,胸中有万千城府,他明白一旦由他亲自发出灭杀瘟疫源这样的的命令,整个大唐会是如何的动荡不安,但他也只有这一个选择,没想到秦陌却主动帮他抗起了这样一个受人唾弃的罪名。
往日他用秦陌,无非是以利诱之,以势压之,再加之以防,可这件事过后谁敢说秦陌不忠?若有!那便斩了!大局之下他不可以,也不会去为秦陌解释,但他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尊重他。
其实收到书信的不止是他,秦陌一共写了三封书信,另外两封一封送到了高阳公主李漱的手中,一封则是送到了秦琼府上。
不知他信中内容如何,只知除了最开始的哭闹后,李漱和柳氏这两个将秦陌视为珍宝的女人除了眼中总带着一些思念和担忧,生活中却如同往常一样,没有过多的吵闹。
而这一切的主角却仿佛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更没有人见过他在任何地方出现。
时间流逝,又是一年冬来,大唐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迎接着一年一度的除夕夜,热闹非凡。
不论是古代还是后世,神农架永远都是一片人间净土,这里没有远离喧嚣的人群,唯一的声音只有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和野兽的嘶吼,而现在这里却多了一群不速之客。
“孙道长你看这些有没有您要的药材!”一个全身武装黄泉卫提着一个背篓放到孙思邈的面前问道。
孙思邈翻找着背篓里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其中有用的挑选出来,分门归类的放到一起,道辛苦了,稍后贫道会把药材按量整理出来,你们拿去煎制便可,先去休息一下吧。
“某不累,天色还早,还需再去寻上一些,如此侯爷才好早日痊愈。”
黄泉卫说罢,便提着药篓又走进了茂密的丛林中。
孙思邈也不劝说,专心的挑选起了药材,稍后又有陆陆续续回来的黄泉卫将药材带到他的面前,他继续挑选,他们继续外出寻找。
松州那场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的事情过后秦陌就陷入了昏迷,在征的牛进达的同意下,孙思邈带着黄泉卫将秦陌带到了了无人烟的神农架,寻找可以治愈他的药材。
凭借黄泉卫强大的武力他们在神农架的外围清扫出了一片区域作为营地,依靠这里比外界多上百倍优良药材愣生生的把秦陌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虽然依旧是时不时的咳嗽吐血,晕倒昏迷,但至少是把命吊住了。
而代价则是这半年里有几十个黄泉卫消失在了神秘的神农架中,杳无音讯,再也没能回来,其中就有黄泉卫原本的队长,那个对秦陌忠心耿耿的护卫,正航。
就在孙思邈仔细的处理着手上一株年份悠久的人参时,一名黄泉卫急切的来到他面前。
“孙道长!侯爷醒了!要见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