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页
    3、采摘价格:草莓50/每斤,每人最多三斤。大棚两侧配有采摘竹篮,一篮子装一斤左右,大篮子三斤左右。
    4、采摘流程:大棚门口验证手机名额→采摘棚自取采摘工具→进棚采摘→采摘完毕,采摘棚外称重。
    5、采摘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4点,下次采摘日期和名额发放请等待桃源超市通知。预约的采摘名额可放弃,不能转让。
    备注:棚内有摄像头,违规者一经发现取消预约资格。称重后草莓将由塑料袋装好,采摘竹篮需另行购买,小竹篮6元/个,大竹篮10元/个。
    众人对此议论纷纷,大家先是对于在棚里只能品尝三个有异议,现在好多果园都是按人数掏钱进去后随便吃。不过再多的议论也不能让陶然改变注意,自己还要靠草莓赚星币呢。
    还有对价格不满意的,不过当时抢采摘名额的时候价钱就写着呢,谁也没吭声。还有那个竹篮,倒有人嘀咕了两句连这钱都转,也没人接话。
    现在大家都在想要不要进去呢,在场有名额的二十多个人,一时间都没有准备进去的。还是王卫军这三位老人,还有在公交车上说吃过陶然家小白菜的那个年轻人走出来了,他们相信里面的草莓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陶然验证了他们的手机名额,就带着他们进去了。走进去一看,草莓地四周有一圈水泥地,进去旁边先是一列木柜,造型古朴大方。大棚左右两侧有摆好的篮子,两种大小,都非常精致。
    王红英一看就喜欢上了,直接走上前去拿了一个大竹篮,这是用竹片编织而成,基本看不到缝隙,拿在手里非常轻便。
    这边陶然给大家介绍,木柜是放衣服的地方。大棚里温度比外面高,现在大家穿的比较厚,在里面要是太热,可以把衣服脱下来。
    古冶听到这话就到柜子前,这安排的还再仔细,就和家里的衣柜一样,上面可以放折叠衣服,下面是直接换衣服的空间,连木衣架都放好了。
    这边王卫军和那个小伙子都等不及了,把厚重的外套脱掉挂好,就一人选了一个篮子栽草莓去了。
    王红英看到也赶快走过去,等她看到每行草莓苗间的小路,就更喜欢了。她以前陪大孙子去摘过草莓,摘完草莓鞋上都是泥巴,裤腿也弄脏了。
    每个草莓株大大小小都接了几十颗果,有些都红透了,有些还黄着。大棚的尽头有几个水池,看起来就是让大家洗草莓的。
    一弯腰,就闻到一股草莓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看到旁边的小伙子挑了又大又红的草莓放入了嘴里,然后那两眼放光的样子,王卫军就知道这味道肯定差不了。他还时刻注意这那小伙子,看见他摘了三个大红草莓尝了,不由得撇撇嘴。
    这小伙子是个守规矩的人,吃了三个就不再吃了,继续摘下来放在篮子里。王卫军撇嘴也不是因为他没洗就吃,光看草莓感觉干净的很,都没有泥巴还洗什么。
    他是觉得这小伙子傻,不会挑。只见王卫军老爷子先挑了个黄里透一点点红的,瞬间感觉要酸掉了老牙,这种不行,年轻人才受得了。下一个瞄准了半红的,这个味道就好多了,酸酸甜甜,总得来说还是酸味较重。最后一颗,王卫军尝了一个基本全红的,这个就是一入嘴就是一股香甜,轻轻一咬果汁就迸溅出来,回味又带着点微微的酸,王卫军就喜欢这样的口感。
    这边王红英还是更喜欢甜的,她可不像自己的老老伴,他都快掉的年龄了,还喜欢吃酸的。王红英尝了三颗甜的,差点都停不下来,这味道甜而不腻,清爽可口。
    四个人都被草莓的味道征服了,要不是一个人只能买三斤,他们都想把整个大棚的草莓都给买了。现在只能仔细挑挑,光挑自己觉得顺眼的。可惜这里的草莓都挺好看,古冶老爷子就比较特殊,专门挑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
    等到四人恋恋不舍得出了大棚,都没有人再进来,全等着他们的反馈呢。
    四个人把篮子放到陶然面前称重,去除篮子的重量,个个都超过了三斤,都差不多要四斤了。陶然看了他们几眼,还是把草莓去下一些,最后还剩三斤多一点就直接按三斤卖了。
    围观群众们忍不住了,七嘴八舌地问道。
    “这草莓味道怎么样,甜不甜?”
    “卫军叔,你挑的怎么都没全红啊,那也太酸了吧,你瞧瞧红英婶,挑的大红草莓多好。”这是在路上和他们混熟了,直接叔啊婶啊叫着。
    “这三斤才几颗啊,就要150,也太坑了。”这话就不好听了,原本吵闹的人群因为这句话变得安静了。
    第22章
    陶然本来还在笑呵呵地看着大家聊天,听到这话直接沉下脸。
    那个中年人看到大家都在盯着自己,反而还有些得意:“你们看看这一篮子才多少个草莓,70个有没有?就卖150块,2块钱一颗草莓傻子才买。”他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眼神看着大家。
    他这话一说,直接把买过草莓的四个人也给得罪了。王卫军被气得正想开口,被陶然拍了拍肩膀,他一愣,只见陶然越过他走到人群前。
    陶然直视人群里的中年人,那个中年人忍不住往后推了一步,仍然理直气壮地说道:“看什么看?你是个奸商还不让人说了。”说着又看向王卫军四人:“你们四个是他们的托吧,怪不得一路上不停地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