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页
    殷浩颔首:“王七郎兼具了长辈们的优点!”
    脸色板正,殷浩话锋一转,忽然言道:“今日登门,逸少想必已猜到了浩的来意。请卿为了社稷,助浩!”
    说着,殷浩忽然起身,恭敬的向王羲之作揖。姿势标准,优美大方。
    王羲之将王献之放到一旁的坐垫上,起身扶住殷浩,温声言道:“卿知吾素无庙堂之志。昔日,从伯父王丞相在时,吾就发誓不愿踏入庙堂。若非丈人劝告,为了妻儿。吾必定不会踏入庙堂!”
    稍作停顿,王羲之叹道:“出仕后,吾本想寻机会脱离庙堂。几经周转,奈何得庾公高看。受他再三请求,吾推辞不得,而后才跟随庾公行事。庾公临危受命,吾不敢拒之,故而担任江州刺史。就任期间,吾无时无刻不盼望着朝廷能选出贤才接替职位。许是上天怜爱,不过两载,朝廷便准吾辞官隐去。辞官后,吾教书育子,时与友人游玩,日子平平淡淡,此才是吾之所求!”
    听完王羲之说的话,王献之默默的在心里翻译了一遍。
    王羲之大意是说:兄弟你应该知道我这个人没有当官的野心!堂伯父王导以前还活着的时候,我王羲之就发过誓不愿意踏入朝堂。奈何岳父大佬逼迫,为了老婆孩子,我不得不听从岳父大佬的话,入朝当官。本来呢,我是想应付应付,随便当个两年的官就辞官溜走的。没想到庾亮大佬那么喜欢我!非要请我给他打工干活,我得罪不起这位大佬,所以只能乖乖的跟着庾亮大佬搞事情!大佬对我爱得深沉,临死前非要让我当江州刺史。拒绝一个将死之人的请求,我王羲之于心不安,所以就接受了!当了将近两年的江州刺史,好不容易辞掉一身官职,现在我在家里过得舒舒服服的,日子美滋滋的。你想让我再入朝为官,给你打工干活,这不是为难我吗!
    殷浩听了,目光深邃的凝视着王羲之,他再次作揖,语气郑重的言道:“昔日庾公能再三请求逸少,浩自然也能同他一样,诚心恳求逸少助吾!”
    王羲之将殷浩扶起来,语气无奈的言道:“深源何必如此?”
    王献之眯起眼睛,已经确定了今日的来客就是殷浩!
    历史上,殷浩曾经北伐。但是却以失败告终!
    这个殷浩来找王羲之助他,难道是已经有了北伐之意?想让王羲之帮他?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劳民伤财,又增加国库负担。弊大于利,还不如不打。
    王献之起身,迈开小短腿朝王羲之走去。抱住了王羲之的腿,王献之仰头望着他,开口叫道:“耶——”
    难得王献之主动开口叫人,王羲之弯下身,将他抱起来,惊讶的打量着王献之。
    王献之捂住小肚子,嘴角一瘪,低下头,盯着自己的小肚子。
    见状,王羲之蹙着眉头问道:“可是腹中不适?”
    王献之抬起头的时候,那双清澈如水的眸子增添了一层氤氲。泪目盈盈,令人心怜不已。
    王羲之转头对殷浩言道:“七郎身子不适,吾不便招待深源,还请深源勿怪。”
    言罢,王羲之穿上木履,抱着王献之大步离开正堂。
    殷浩欲言又止的望着王羲之的背影,直到王羲之的背影消失。殷浩才无奈的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作者有话要说:  王献之:保护我方水晶!
    王羲之:???
    既然本章提到了庾亮,那就逼逼一下庾亮的几件事情吧。
    庾亮不单是个容姿俊美的人,也是个有趣之人。他的有趣之处在于他说的话。
    庾亮年轻时,曾经拜访过周顗。周顗问庾亮:“卿欢喜什么,怎么突然胖起来了?”
    庾亮不答反问:“卿又忧愁什么,怎么忽然瘦了?”
    周顗回答说:“吾无所忧,只是清净淡泊之志与日俱增,烦恼之虑一日日消除。”
    传出去后,大家把这个故事叫何肥何瘦。
    有一次,庾亮见到卧佛,便说:“这位先生因普度众生而疲惫了,所以躺下来休息。”
    这话,让时人深以为然,极为推崇。
    庾亮有位好友,叫做温峤,表字太真。
    温峤这人说话傲气放肆,也就是嘴贱爱逼逼。有位叫卞壶(字望之)的名士素来注重礼节。有一次,温峤与卞壶撕逼起来了,当时庾亮也在场。温峤与卞壶相互抨击对方,温峤骂得很厉害,说的都是粗话。庾亮听不下去了,慢吞吞的出声对卞壶说道:“太真整日出言不逊,他这人就是这样,望之你莫要与他计较。”
    温峤这个人还没有当高官的时候,多次跟商人在船上赌钱。而且经常赌输。每次赌输了,温峤被人扣着走不了。就会在船上大叫庾亮:“卿可赎我!”(大兄弟快来赎我啊!)
    有人听到温峤喊庾亮的大名,就会跑去告诉庾亮。庾亮匆匆赶来,把钱给了人家,才将温峤赎走。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遍。时人每次听到温峤喊庾亮的大名,就知道温峤又赌输了!
    庾亮对温峤好,温峤也护着庾亮。苏峻之乱的时候,庾亮想削苏峻的兵权。苏峻得知庾亮要弄死他,立马联合祖约举兵造反。
    (在这里必须要逼逼一下,祖约为祖逖胞弟。祖逖是位很牛逼的大佬。当初他想北伐收复山河,朝廷敷衍他,只给了一千兵,让他自己想办法北伐。于是祖逖自己又征两千流民为兵。他带着三千人,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那个时期人才济济,只是各大家族忙于内斗,皇帝为傀儡。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多能干的人,他们想为国出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说西晋是亡于王室内斗,那么东晋就是亡于世家内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