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8页
    谢玄告诉司马道生:“王七与陛下私下交好,一道皇命,想要还不简单?你我先回城,查清楚再做打算。”
    司马道生犹豫地说道:“说得有理。可若王七郎当真出境,你我还要出境寻他?”
    从会稽到建康这一路,司马道生遇到了许多流民。在国内太平环境下,普通百姓皆过得如此悲惨。境外战乱不止,情况比国内要恶劣糟糕千倍。司马道生心里有些畏惧,不知道出境之后,该如何面对困难险阻。
    谢玄挑眉打量司马道生:“世子畏惧了?”
    司马道生面色不自然地否认道:“本世子何所畏惧!畏惧是何物,本世子未曾听闻过!”
    “没有畏惧便好。”谢玄点头,吩咐车夫调头回城。
    马车回城后,谢玄便拉着司马道生下车。
    “做什么?”司马道生小声询问。
    “别说话,跟着我便可。”谢玄拉着司马道生走进小巷里。
    见谢玄敲了别人家的院门,司马道生忍不住问道:“谢七,你究竟要做什么?”
    很快,院内传来了老者的说话声。
    “不知门外哪位贵客?”
    谢玄脆生生地开口回应道:“老翁,我想讨口水喝。”
    一听门外是个孩子,院里的老者诧异,他打开小口,望向外面。
    被司马道生这五颜六色的头发惊到了,老者吃惊地问道:“门、门外究竟何人?”
    谢玄举起司马道生的车骑将军金印,挥了挥:“老翁,我家主人乃车骑将军,深夜入城,口渴寻一口水饮。”
    听闻外面的人是车骑将军,老者震惊,不敢相信。
    谢玄举着金印递过去:“老翁若是不信,可看看这金印。此乃车骑将军的金印。”
    见谢玄就这样踮着脚把金印送了进来,老者连忙将院门打开。
    将灯笼往前伸去,看清楚司马道生与谢玄的面容,见他二人穿着不凡,老者连忙跪下:“贱民见过车骑将军!”
    司马道生双手抱胸,语气随意地言道:“不必多礼。”
    谢玄推了他一把,司马道生这才伸出手,将老者搀扶起来。
    老者目光幽幽地打量着司马道生,不敢置信地问道:“足下当真乃车骑将军?”
    司马道生伸手,捋了捋自己的头发,抬着下巴说道:“正是本将军!本将军路过此地,口干了,寻一口水解渴。”
    老者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赶紧请司马道生与谢玄进屋:“车骑将军请!此地简陋,委屈车骑将军了!”
    老者赶紧去打水,给司马道生喝。
    司马道生脱鞋入席坐下,趁老人出去时,他低声问道:“谢七,你究竟想做什么?”
    谢玄告诉司马道生:“你坐着,我出去看看。”
    说完,谢玄立马跑出院子。
    老者正在舀水,谢玄露出笑容,接近老者:“老翁,我来助你。”
    老者连忙摆手:“不必。车骑将军乃良臣!出粮救助遗民,率兵南下,夺回九真郡。将军能到小老儿家中,乃小老儿祖上庇荫!”
    看到老者直接将水缸的水舀到碗里,谢玄开口说道:“我家主人只饮热汤,有劳老翁!”
    温雅,老者立马端着水走向灶屋。“如此,还请车骑将军稍等!小老儿这就生火!”
    谢玄陪在老者身旁走进灶屋,见老者摸黑寻找打火石。
    谢玄直接拿出火柴盒,划了划,瞬间燃烧明火。
    见状,老者吃惊,浑浊的眼睛惊讶地盯着谢玄手里的小木棒。
    谢玄拿着小木棒寻到灶眼处,又抓了一把干稻草,将干稻草点燃,把干稻草塞进灶眼里。
    老者跟过来,吃惊地问道:“方才小郎君如何做到不靠击石,便能生火?”
    谢玄笑眯眯地拿出火柴盒,告诉老者:“这是卫将军做出来的有趣之物。老翁快煮汤。”
    老者连忙点头,往灶眼里添加柴火,把那碗水倒入锅里。
    老者蹲下身子,好奇地打量着谢玄手里拿的火柴盒。
    谢玄拿出一根火柴,演示一遍给老者看。
    老者看得惊喜:“奇也!”
    谢玄将火柴盒与火柴递给老者:“老翁试试。”
    老者连忙摆手:“小老儿不敢!既然是卫将军做出来的,必定是稀罕之物!小郎君快收好,切莫糟蹋!”
    谢玄只好将火柴盒收起来,他问道:“为何家中只有老翁一人?”
    老者叹气,慢吞吞地说道:“小老儿乃军户,山荆早已离去,膝下有三小子。大郎与二郎年满十五后,便从军打仗,唉……”
    谢玄眨了眨眼睛,望着老者,轻声问道:“三郎人在何处?”
    老者告诉谢玄:“三郎尚未到十五,去岁便从军,誓要杀胡人,为大郎与二郎报仇。这小子,如何劝,都劝不听。故而,家中只剩下小老儿一人。”
    谢玄伸出手,摸了摸老者苍老的手,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者眉眼慈祥地看着谢玄,笑着言道:“今日有幸见到车骑将军,实乃小老儿之福!”
    谢玄告诉老者:“老翁莫怕,车骑将军虽然乃会稽王世子出身,但是他一点都不轻视平民。车骑将军立过大功,时常帮助贫苦百姓。”
    老者颔首:“小老儿知晓!小老儿虽然远在义阳,但是时常能听闻天下大事。车骑将军不单率兵击退外寇,收复疆土,还曾出粮救济遗民,小老儿知晓!百姓皆记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