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4页
    巴布愤怒地将手中的羊角杯掷在地上,声音里尽是压抑不住的怒火:“多少天了!明明知道魏国的皇帝就在关内,我们却在此止步不前!作为长生天的儿女,我们应是自由自在的雄鹰,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而不是被陷在草原里!”
    想想魏国的女人,魏国的丝绸茶叶,魏国的香料,巴布更是怒不可遏,明明只要抓住了魏人的皇帝,这一切唾手可得!
    但结果呢?
    许多次这小小的望门关摇摇欲坠了,眼看着下一刻就要被他们的勇士攻陷,结果下一刻望门关又会变得□□起来。
    每次都只差那么一点,在这样激烈的兴奋与失望中来回变换情绪,也不怪乎巴布要被折磨疯了。
    良久才有其他首领道:“魏国的皇帝在,就有源源不断的士卒过来,而我们的粮食却越来越少,现在也只剩下不到五万勇士,这场仗怕是难了。”
    “是啊。”
    “实在不行,也只能退回到草原上,我不想有更多的勇士埋葬在魏国了。”
    顿时,帐篷内响起了无数的附和声,哪怕是巴布不愿意,但在其他首领都一致要返回到长生天护佑的大草原时,巴布也不得不选择终结这场战争。
    终于,胡族的大军开始缓缓后退了。
    见此,城墙上响起一阵‘万岁’的欢呼声浪,受伤的士卒脸上尽是毫不掩饰的激动,就连王应这人一向不苟言笑的,此刻嘴唇也僵硬地勾起了一个弧度。
    小皇帝也是笑,但笑着笑着又有些心酸,终于结束了,但无论是关上还是关外,都留下了无数尸体,尸体有胡人的,但也有他的子民的,很多以前还在关上作战,还能和他说两句话的士卒,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了。
    赵允闳一向多愁善感的,但他是皇帝,只能将这样充沛的感情压下去,他用袖子抹了下眼,抬头看向关外退却的胡掳,道:“朕会报复他们,朕绝不会放过他们!”
    陆吒唔了一声,他想到之前做的准备,也是笑了笑。
    第50章 古代科举路 19
    内阁。
    张松等内阁重臣这些日子忙得连口水都没工夫喝了, 他嗓子有些哑,拿了户部的奏折出来, 一边在心中暗暗算着,良久才道:“户部有心了。”
    谢禹言苦笑了声:“不止是户部,其余如兵部等等,也是有心的, 陛下就在前线, 再不足兵足粮,将来真有个万一, 可是会遗臭万年的。”
    张松也想到了皇帝,眉头皱了皱, 这个皇帝让人不省心啊,虽然大魏历史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不着调的皇帝,也有数十年不爱上朝的皇帝, 也有喜欢搞些艺术品的皇帝,但无论如何,这些皇帝都老实地在皇宫呆着,哪像是当今天子,一个没看住就偷跑出皇宫了。
    “以后, 可不敢再外派陆大人了, 就让陆大人好好在京城罢。”张松道。
    其余几位阁臣俱是赞同,没奈何,要真将陆大人派出京了,以这两次皇帝的表现, 怕是皇帝也不会安分,很大可能会偷跑到陆大人那里去的。
    “今儿个望门关可有消息了?”
    或许是经不起念叨,张松才问道,就有八百里急报到了。张松看着看着,浑浊地眼里忽然含了泪。
    “好啊!好啊!”
    终于结束了,可不是好吗?
    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惊喜还没有结束,没过多久,就另有一封八百里急报到了,这却不是几位阁臣双眼含泪了,他们看着手中的急报,只觉得像是做梦般不真实。
    “匪夷所思。”良久,张松才吐出了一口气。
    “难以置信。”谢禹言看了急报后,也同张松是同样的感觉。这大魏军民守住了望门关不算甚么,毕竟这消息在前些日子里已经向朝廷奏报过了。
    但这封急报说的是甚么军情?哦,胡掳退走后,根本没有想过大魏还有余力追击他们,一路上他们都很放松,等过了最后一个关门,马上就要回到大草原时候,这些胡掳就更放松了。
    然后在一个山坳里遭遇了大魏的埋伏,新型惊天雷被点燃了引线,还有不需要点燃引线的,被埋在地下的,总之就是惊天响声后,山上又有箭矢以及巨石滚下,夹杂着惊天雷的声音,将这些胡掳镇住了。
    有人以为是长生天的惩罚,开始直接跪地祈祷,还有人慌乱着要逃跑,胡掳们乱成一团,争相逃跑中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大捷!
    过了好一会儿,内阁重臣们才反应过来,王震大叫道:“大捷!真真前所未有!”
    张松想了想,补充道:“得传抄抵报,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
    谢禹言面上也带了笑,声音是一如既往地柔和:“是极!这次陆臻廷是立了大功了,封赏的事情可不能疏忽了。”
    “还有其余有功将士的封赏,以及战死士卒们的抚恤,要做的事情多着呢。”刘皓鄂的眼里也含着几分笑意,然后叹了一声,“虽然忙碌,但却觉得干劲满满。”
    几位阁臣又忙碌起来了,当然在‘传抄抵报使天下闻之’前,少不得着人去告知太后一声,这些日子从皇帝到了望门关,太后这心里可就没踏实过。
    太后知道这消息后,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在想到皇帝这次似乎又是同那个陆大人搅合在一起,便蹙了蹙眉。
    “这是喜事啊,太后娘娘也不用日夜为陛下担忧了。”身边得力的嬷嬷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