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阁老听了杨严那些言论后,心里有些吃惊,这孔老儿是打算和自己真刀真枪的来了?还是也和自己一样在试探圣上的态度呢?
林方旭听到这里,觉得自己又对两位阁老有了新的认识,上辈子就海上走私一案,自己服毒之前还跟大荣猜测,孔阁老怕是要棋差一招,现在看来当时事情到了最后说不定鹿死谁手呢?可惜自己当时也没机会见到结果。
不过他此时却见到了两方人马试探圣上态度的结果,从董阁老说完后圣上眼中的不悦,到这时候目光平静似乎还透着一丝欣慰,林方旭觉得不管圣上对江南一事态度如何,但绝对是对董阁老不满的。
第七十章
秋老虎早已经过去, 天气也早就转凉, 此时乾清宫内却稍微有些闷热, 杨大人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地说完后, 皇帝却迟迟不给回应, 双目微合,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手中把玩着一柄的玉如意,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在御案上, 如同敲打在殿内诸人的心间。
等众人的心气快被敲没的时候, 皇帝才睁开眼,一脸惊讶道:“怎么不继续了?还是说你们商量出法子了?既然有了办法, 那孔阁老就就来说说,到底要怎么办吧?”
孔、董两位阁老见跪在中间的杨严被圣上无视个彻底,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 终于试探出圣上的态度了, 万幸圣上没有彻底清除的打算,那一切就好办了。
孔阁老被圣上点了名, 即使他们其实并没有讨论出什么可行的结果,他还是不得不自己总结道:“前朝炀帝奢靡, 国库空虚, 蒙奴又犯边,因为军费问题曾几度增加赋税徭役,百姓不堪重负, 大多将土地投献至官宦豪门名下,一家人都成了佃户,到大魏初立之时已成规模。先帝爷还在时,也曾为此事谋划过,但想到毕竟是前朝就种的恶因,才造成今日之恶果,先帝爷多有不忍,便一直拖到如今。”
林方旭觉得孔阁老真会避重就轻,前朝赋税重难道就成了土地兼并的理由了,百姓投靠了那些官宦豪门交的佃租也不见得比赋税低多少吧。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能让皇帝买账,就连太子朱显宗都忍不住反驳道:“孔阁老这恶因说的似乎太冠冕堂皇了吧?再说,若真的只是因为前朝赋税重,才有这么些隐田隐民,那大魏朝建立这么多年,赋税不足前朝十分之一,也没见隐田隐民减少,反而每年都会再增加不少,这又是什么原由呢?”
孔阁老被未来继承人怼了,也依然面色不该,仿佛就等着有人说出这句话,接过太子殿下的话继续说道:“确实如殿下所言,洪武前几年的隐田数量并没有太大影响,后来那些个贪婪之辈见先帝爷仁厚,竟又肆无忌惮起来,才导致如今这局面!所以臣以为隐田隐户该查!……,只是还需要有个标准才好。”
林方旭听完后,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这个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老话里意思,直白一点便是希望皇帝定个尺度。他是赞同从江南世家身上割肉的,只是割多少,留多少,你得说清楚,又用了前朝赋税过重的理由,给皇帝定了个底线,意思便是前朝便占了的土地就不要再去深究了,不然恐怕引起反弹。
确实,孔阁老说完后,赵松涛等人一直沉重压抑的心情竟然有了一丝放松,说明不动前朝就已经侵占的土地便是他们的底线了。
可惜,孔阁老这次猜对了皇帝的态度,却并没有猜对他的底线。建文帝想起前朝在京城为质的日子,以及那个空有抱负,却懦弱可欺的前朝皇帝。
他也是想要抵御蒙奴的,可惜国库空虚,连军费都凑不齐,没有人听他的。还记得连父亲当时所率大军的辎重补给,也是直接从那些豪门贵胄家中“借”的,当时随便一户,家中借出的银钱粮草竟然抵得上半个国库了。
建文帝想到这里,心里冷笑,呵……,前朝就是被你们给搬空了,才会禁不起一点风雨,现在还想来挖大魏朝的根基不成?
见皇帝又是久久不答,众人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其中以董阁老一派官员最为揪心,毕竟关系到自身利益,能少割点自然是最好。其实侵田严重,应该是先帝病重那几年,若是圣上能按照建文元年的鱼鳞册清查,那就再好不过了。
江南的官员清楚,建文帝自然更清楚,对还跪着的杨严说道:“杨大人先平身,既然诸位
都认为清查隐田实属必要,那便由杨大人全权负责此事吧。”
杨严面带喜色,拱手保证道:“是,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圣命。”
建文帝老,淡淡道:“恩……,前朝末年,战乱天灾,书册典籍也遗失不少,杨大人就按照洪武三年的鱼鳞册作为参照吧。”
杨严笑着遵命,洪武三年,南北刚刚统一,那帮子南人正是老实的时候,若是按照这个标准,甚好,甚好…!
杨严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董阁老等人却也稍稍松口气。还好,圣上没有真的一网打尽,至少证明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博弈,以皇帝让步妥协结束,实属难得。
就在众人都以为到此就应该结束,赶紧散场,私下里好帝从桌案的一边抽屉里,取出一个卷轴,对着坐在后排第一位的林方旭说道:“东升,你过来。”
只见他打开卷轴,拿在手中看了一眼,又继续道:“殿试时,朕问你们,‘有何道而使上有裨于经费,下无妨与修养欤?’你可还记得你是怎么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