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2页
    作息表时间下面还有详细的扣分项,每个人,每一周基础分20,迟到早退、违反规定一次扣一分,若是一周扣了10分,将关小黑屋一天,若是一周扣了15分以上,将遭到电击惩罚,如果20分全扣光了,直接在穴位上扎针电,痛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但凡有逃跑、自杀、偷窃、撒谎等恶劣的行为,通通一次性扣光20分。
    有惩罚当然也就有奖励了。最后一条鼓励学员之间相互检举报告,但凡违规的,举报核实后,举报者将获得加分奖励,而且一直有效,直到扣光为止。
    这种加分无疑是个护身符,万一自己哪天犯错误,分数扣多了,那就可以用这些加分来抵扣,保住基础分,免遭惩罚。
    所以哪怕知道这种举报行为是为虎作伥,但被种种惩罚治怕了的学员还是会做出这种举报其他人的行为。这样一来,戒网瘾学校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控了学员的动向,但凡有人有异常行为很快就会被发现。
    想到这里,林老实长长地叹了口气。
    看完这张时间表后,外面忽然响起了一道打铃声。
    林老实知道,这是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午饭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去晚了就没有了。
    早饿得饥肠辘辘的林老实赶紧拿着钥匙出了门,去了隔壁的食堂。
    这会儿训练完的学员们穿着迷彩服满头大汗地挤进食堂。林老实一走进去就闻到满身的汗味。他拿着托盘拍排在队伍里,打好了饭菜,找了张桌子开吃。
    可能是每天有差不多快三十块钱的生活费的缘故,这里的伙食比传销好多了,两荤一素,虽然肥肉比较多,好歹有点油水。
    吃过饭,林老实回到了寝室,终于见到了他的两个室友。一个叫纪鑫,15岁的少年,还有一个叫陈子鸣,一个28岁的剩男,两人被送进来的理由非常荒谬,说出去很多人恐怕都不会相信。
    纪鑫是因为看小黄书被父母认为思想不正,学习不专心被送进来的。而陈子鸣则是因为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不肯相亲结婚被父母视为怪物送进来的。
    所以整个宿舍,也就林老实一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因为“网瘾”被送进来的。除了以上这几种理由,还有因为早恋、自闭、性格内向、打架不服从管教、吸。毒、打牌、嗜酒等等种种原因被送进来的。但凡父母觉得孩子不正常,是个另类,不服管教,急切地想纠正这一切都可能会被送进来。
    他们俩已经被送进来好几个月了,经历了最初的各种挣扎,折磨,最后不得不认命。两人眉眼间一片阴郁,见到宿舍里多出了林老实这么个陌生人也视而不见,直接绕过他走到自己的床前。
    明明有三个人,屋子里却一片寂静,落针可闻。空气中蔓延着压抑的气氛,这座房子就像一座坟墓一样,关押着一群行尸走肉。
    看到两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年轻人被折磨成这样,林老实心里升起一股无言的愤怒。他要摧毁这个所谓的戒网瘾体校,而且还要向那些独断专横,觉得生养了孩子就能一辈子主宰孩子命运、丝毫不尊重孩子的渣父母发起挑战。
    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只生不教,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他们手里的提线木偶,但凡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就想控制孩子。他们要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听话奴隶。理由还很冠冕堂皇,我生了他,养了他,他就得听我的!
    正是这些不配称为父母的人的愚昧、无知和自私害了这千千万万的孩子!
    林老实躺在床上,想到今天见到的一张张木然、毫无生气的脸,心里一片沉痛,为原主,为这些年轻的不停挣扎却求助无门的灵魂。
    睡完午觉,林老实正式开始学习,他跟着去了教室。这是一个可容纳一两百人的大教室,所有的学员不分年龄不分大小都在这里上课。第一堂课是学弟子规,第二堂课是练字,第三堂课闫主任带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过来,同行的还有一对笑眯眯的中年男女。
    “欢迎你们的师兄孔晓宇,他在咱们学校呆了一年,成功戒除掉网瘾,回去后再也没碰过电脑,因而过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他成功的经验。”说完,闫主任带头拍手。
    底下的人甭管表情怎么样,全都不约而同地鼓掌,掌声如雷,似乎很欢迎这个年轻人。
    站在一旁的那对中年男女见了更高兴了,眼睛都笑得眯了起来。
    台上的年轻人拿起话筒,转过身,对着闫主任,重重地鞠了一躬,然后声情并茂地说:“谢谢闫主任,谢谢戒网瘾体校以及诸位老师和教官,如果没有你们……”
    他说得非常激动,眼泪都流了出来。
    旁边还有一个摄像机将这一幕录了下来,然后拿去作为成功的案例宣传,会长期挂在该校的官网上,供有需求的家长点击观看。
    而旁边那对同样激动得落泪的父母,回去后肯定会像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同事兴奋又沾沾自喜地推荐:“咱们家孔晓宇自从去了那个戒网瘾体校回来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抱着电脑了。以前咱们说什么,他都跟爱跟我们唱反调,现在可听话了,我跟你说,你们家xx要一直不听话,也送去训练训练,回来后保准什么坏毛病都改了,可听话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口口相传,把戒网瘾体校的名声打了起来。原主的父母就是听了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觉得蛮有效的,所以将儿子送了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