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舅舅所说,荣国公说的不多,可是他给出的办法,却都切实可行,还成效显著。他不刻意与自己亲近,还曾经让自己十分窝火,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对父皇的忠心,才让他在父皇那里为自己说起话来,有着常人没有的份量。
太子摇头嗤笑了一下,说不定人家贾代善从来就没有在父皇那里为自己说过什么话,人家就是把自己对自己儿子做过的事,拿给父皇看,然后自己跟着学,就满足了父皇那渴望做一个平常人家父亲的心吧。
已经猜到了事情真相的太子,轻声问张颉道:“那贾家,可有庶子?”
张颉摇头:“说来荣国公自己倒是还有一个庶弟,只是早已经分府而居了。可是他自己,却是一个庶子也没有。就是他家的世子贾赦,成亲近五年,才得了嫡长子,也没有一个庶子。”
明白了,说不定自己父皇是又让荣国公府里的行事给影响了。不就是嫡子吗?生就是!太子觉得自己简直是在为江山牺牲:“那太医给太子妃诊脉之后,是如何说的?”
这个就不是张颉能回答的问题。身边自有人去内院打听消息。太子一边等消息,一边继续与张颉说着荣国府后院之事。听说现在这荣国府里的太太在养病,内宅管家之事都已经交到了世子夫人手里,太子的心下也是一动。
只是此事还是听听就好,毕竟这皇家与一般的人家还是不一样。好在内院里传来的消息并不算差,太子妃的身子保养得不错,除了有些郁结于心外,就是年岁大了些,可是真的想生孩子,也不是不能保住。只看这孩子缘份如何了。
第176章
自此太子竟是日日宿到了太子妃处, 让太子妃先是迟疑,后是惊喜,再是期盼。不过那心里所有郁结, 倒是不药而愈。至此太子方明白, 再是端庄大度的女人, 对自己丈夫的态度也还是在意的,心下对太子妃有了些歉意, 与之相处的越加和谐起来。
这日太子刚与太子妃一起用过早膳, 就听得内侍来报:“启禀殿下, 清虚观观主张道士求见。”
太子自是皱眉。说来这皇家自是平日里敬鬼神而远之,又因怕生巫盅之事, 皇子们也多离僧道们远而又远。现在听到清虚观观主来拜, 太子就要开口回绝。
边上太子妃先开了口:“可是那位代荣国公出家的替身张道士?”
太子本来有些不好看的脸色,转向了太子妃,却见人笃定地看着来传话的小内侍。内侍把身子子又躬得低了些:“禀太子妃, 正是那位张真人。”
太子妃便转头看向太子, 太子听说来人是贾代善的替身, 也就无可无不可地道:“明日便是上元节了,这道士莫不是来送平安符打秋风的?”
太子妃在座位上低了低头:“听说这位张道士,本是荣国公替身出家,倒是好一番傲骨。除了荣国府外,别人家很少登门。就是那清虚观的平安符, 也只由着信众自取,并不以此生财。”
太子转头让那内侍传话,自己一会儿会去见那道士。等内侍走后, 才道:“太子妃对这张道士倒是熟悉。”
太子妃摇了摇头:“并不是臣妾对道士之流熟悉。不过是原来在家时,家里长辈教导, 三姑六婆之流,最是亲近不得。举的就是京周各处寺庙道观的例子。因为当时这清虚观被长辈特意提出,所以才留心了些。”
太子有些惊奇:“难道这清虚观之人,竟是为恶甚重吗?否则你家里为何特意提起?”
太子妃忙笑道:“不,不,太子误会了。就是因为清虚观所行之事,不过是自在修行,与普通寺庙道观见人就劝人捐献香火截然不同。所以家里长辈才说,这才是真正出家人的作派。”
太子展颜一笑:“这张道士即是荣国公的替身,想来荣国府这是不会亏了那观里的用度,也就不必再向人讨香火钱。”
太子妃正色道:“可是时下寺庙多有庙产,还不一样指望着信众布施得越多越好。可见这张道士与清虚观也算是难得了。”
又来了。一遇到事,这位就一定要与自己辩出个高下。太子有些头疼地看了太子妃一眼,想着人好不容易郁结才散,自己也不必与她争什么短长。为了嫡子,让她一步又何妨。于是点了点头:“你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等我去见见那张道士,看他所为何事。”
太子妃此时也醒过来,自己刚才说出的话有些生硬,想要向太子服个软吧,又是从来没做过的。可是就这样让太子走了,又怕两人间好不容易平和的日子,再起什么波澜。一时竟把那头脸都急红了。
太子是久在女人堆里厮混的,还能不知她为何红头胀脸?转一想太子妃是自己的正妻,也不好做出侧室们那些妖媚争宠之事。一时对她又恨又怜起来,笑道:“你不必发急,等我听那张道士说些什么,再学与你听就是。”
太子妃这一腔心思才算有了出处,从未有过的柔声道:“这道士好歹是荣国公替身,就有个什么不妥之处,太子看荣国公面子上,也担待一二。”
太子这才点头去了。
谁知此去竟直到中午都没回来。太子妃还以为太子到底还是生了自己的气。让人去外院打听了才知道,那道士也不知道献了什么东西给太子,太子大惊之下,带那道士进宫了。
得知消息的太子妃,脸色立刻难看起来。能被选为太子正妃,自是读书看史的。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利用术士烧丹炼汞以求长生的帝王,有哪个是有好下场的?而那些举荐之人,也无一例外地背上了千古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