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热闹,人走风也凉。
温如瑾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动亦不说话。在他脚下的不远处,那泥土地面,却是一道湿润的痕迹。
太子殿下此去,前程似锦,望吾皇莫悲。rdquo;首辅颤颤巍巍地跪在了温如瑾身旁。
他这把老骨头一跪下,便是两侧官员呼呼啦啦地跪倒一大片,一句:吾皇莫悲rdquo;,响彻云霄。
-------------------------------------------------------
自从温平基走后,皇后明璨便好似提前陷入了老年痴呆一样。她先前时常会跑到皇子居所去偷偷地看温平基的生活情况,如今也竟然多次迷迷糊糊地摆驾皇子居所,被嬷嬷发现之后,也是无语泪凝噎。
皇后娘娘啊,今儿个大皇子已经被封为太子,不住在皇子居所,他应当住在东宫。rdquo;
明璨茫然无措地看着嬷嬷:你这话倒是把本宫的糊涂给说出来了hellip;hellip;那既然这样,便摆驾东宫吧。rdquo;
嬷嬷更是无奈,如今皇后娘娘这么个情况,哪里有宫女敢上前惹她不高兴,还是得她这个奶娘跑到这可怜的女子身前当这个恶人。
回禀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半月前一句抵达嘉峪关了hellip;hellip;rdquo;
嘉峪关hellip;hellip;?rdquo;
明璨失神地望着嬷嬷看了许久,那沉默而黯然失色的眼眸,定定地看着嬷嬷,又似乎不是在看她,只是透过这张人脸,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远方。
许久之后,明璨才轻叹一声,有气无力道:下去吧。rdquo;
那老奴便先行告退了,皇后娘娘您小憩一阵,待会儿醒过来了老奴给您端银耳汤过来。rdquo;
嬷嬷离开了,但是明璨却还是久久地坐在原地。
温如瑾进来的时候,明璨还是端坐在主殿的主位之上,失神地望着某一处,也不知道她这是坐了多久了。
还是难受?rdquo;温如瑾上前,将这女人揽进了自己的怀里,顺手摸了摸她的头发。
明璨这才回过神来:夫君,你什么时候过来的。rdquo;
温如瑾无奈地摇头:当年你随着我一同征战,可不像如今这般不警觉。rdquo;
皇后埋脸在温如瑾的怀中,闻言抓着自家夫君腰带的手都忍不住收拢了一些,却没有开口说话。
温如瑾又说:我家璨璨,当初可是敢背着我,独自领三百人,深夜奇袭我大哥的女将hellip;hellip;我家璨璨,当初可是敢一人站在城墙之上,安抚万千兵马的奇士。她杀伐果敢,巾帼不让须眉,豪气冲天hellip;hellip;rdquo;
那不一样。rdquo;明璨忍不住打断了温如瑾。
那不一样hellip;hellip;rdquo;她失神地又重复了一遍。
温如瑾忍不住将她抱紧了一些,叹了一口气,问她:既然这般舍不得,当初为何不愿意相送?寄奴可是难过了许久。rdquo;
明璨摇了摇头,未语泪先流。一会儿,她喘过气来才哽咽着说:当日我若是去相送,恐怕失态以至于不能自控,误了吾儿可如何是好。rdquo;
温如瑾无言以对,只能又将她抱紧了一些,力道重得似乎要将她融入自己的骨血一样。这样温暖而有力的拥抱,似乎在努力地将自己的力量传达给皇后一样。
明璨觉得自己似乎好多了,对着自己的丈夫,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
她原本不哭不闹也努力不失态,可是人啊,总是这样子,在没有人撑腰没有人心疼自己的时候,不论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能使劲的忍着。可是一旦有一个心疼自己的人出现了,他不靠近还好,他一靠近,那委屈就似乎翻了倍一样。他不说话还好,他一说话那委屈就如同滚雪球一样hellip;hellip;
他不安慰还好,他一旦心疼地安慰,委屈的人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了。
我心里空落落的,就像是被挖走了一块一样。rdquo;
为母则强。璨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寄奴hellip;hellip;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rdquo;
我明白hellip;hellip;我都明白。rdquo;
-------------------------------------------------------
温平基抵达酒泉镇,车马劳顿却没有立刻去他的府邸休息,也不接受当地官员的宴请。他与自己的讲师张文达一同微服私访rdquo;,走过风情完全不同于辉煌繁荣的京都的街道,温平基的眼神越来越深。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dquo;果然诚不欺我也,他也算是活了那么久的人了,可是何曾见过这样的风光?这样的落日?这样的风土人情?
老师,你如何看?rdquo;温平基发觉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边关重镇,人口凋敝。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很少,其实女人和孩子也不多,多的都是老人。
张文达也是觉得事情不容乐观,但是他还是坚持道:纸上得来终觉浅hellip;hellip;太子殿下,此事我们仍需商议。rdquo;
本宫明白,还望老师可以无后顾之忧,大刀阔斧一展宏图。有父皇在,有本宫在,朝廷风声不入你耳。rdquo;
那就多谢太子殿下了。rdquo;
温平基抿了抿唇,认真地说:只望老师当真是有商君之才。rdquo;
两人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数月,脚步遍布这大铭边疆故土一寸又一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