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2页
    那倒没有,相比起喝酒,我比较喜欢酿酒。谭昭回想了一下,最初的时候,是纯粹打发时间,也给自己找点事做,后来我认识了一些朋友,你知道的,江湖人嘛,喝酒当吃饭,你酿的酒好,便是最诚挚的朋友。
    那岂不是酿酒的就能做江湖大侠的朋友了
    谭昭点头:这也不失为一条良计。哎,吹牛真呀么真开心。
    信你我才是傻子。赵煦哼地一声大步向前,月光撒下来,银白如练,谭昭一笑,快步追了上去。
    明日,可不会如此悠闲了。
    **
    赵煦回京的契机,其实算不上多好,当然有人要把他弄走,自然也是因为他的存在,可能会妨害他们办大事,什么大事呢那自然是高氏临朝称制和废除新法的事情。
    真不怪赵煦那么讨厌司马光,以母改子这事儿,就是他提出来并落实的。司马光年纪比王安石还要大一岁,东西提出完了,还不愿意当宰相,旁边人哪愿意啊,直接将人赶上了相位。
    随后,新法废黜,曾经保守派的老人纷纷召唤回京,这才有苏轼回京这一说,比苏大胡子更早到的,还有范纯仁、李挚一行人,也都已经取代原先的变法派,而今的朝廷,已然大换血,除非王安石地位太高还没贬之外,要么已经改换了阵营,要么都已经滚出京去了。
    初初一看,朝堂上俨然没有赵煦的位置了。
    但文人治国有弊病,那也有好处,比如文人最讲道理,讲规矩,赵煦便决定跟人讲讲规矩。反正他四舍五入也差不多成年了,咋地还不让他当政呀。
    于是,赵煦这个不孝子孙磨刀霍霍向玄学了,既然赵竑可以搞出个向火而生,那么他也可以搞个以天警示。
    他父皇殚精竭虑推行新法十五年,好不容易有所成效,他这一次绝对不会坐视人割韭菜,新法有弊病,改了就是,哪有人返身往回走的道理。
    娘娘,大事不好啦!皇宫、皇宫落雪了!
    第420章 姓赵的有毒(十四)
    现在虽不是六月,但绝对不是落雪的季节啊。
    特别是开封府这么点儿地方,只唯独皇宫落了厚厚一层雪,红色的宫墙上,白雪皑皑,这原本该是相当有意境的场景,可现在看来,却是令人毛骨悚然。
    这如何不让人惊恐!这是天谴啊!
    不谈搞玄学的官员惶惶自恐,便是往日里不信这些天命之说的,都心有戚戚。当然,在这之中,有一群人非常活跃,那就是御史,当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想不活跃也不行。
    一般来说出了不好的事情,朝廷的惯例是找个人出来背锅,背锅的对象也很多,上到官家,下到地方臣子,只要你背得起,多大的锅都可行。
    这信不信先是两说,就这当口,皇宫飘雪,谁都能联系到太皇太后以母改子上,怕不是先帝死不瞑目不不不不不,这是大逆不道啊!
    宋朝太后临朝称制,其实并非先例,真宗时期曹太后就干得不错,但人曹太后绝没这么强硬的,一上来就把儿子苦心孤诣推行的新政一股脑儿推翻了,这是亲娘啊!不知有多少人对此议论纷纷,只是节骨眼上,谁也没敢往外说。
    这雪一落,御史的折子就跟雪花一样飘进了皇宫里。
    舆论压力大啊,司马光已经上了折罢相,这折子还压在太皇太后的案几上,她是个非常雍容华贵的女人,坐在那儿,便觉气度不凡。
    高氏的姑母也是皇后,因为这个关系,她从小就出入宫闱,长大后嫁给英宗,耳濡目染,她其实是有野心的。这并不过分,相反她手段高杆,聪明才智半点不缺,否则想司马光这样的清高文人,是绝不会拥戴她的。
    可这一场雪,着实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她已明白,只要再上朝,满堂的御史都会弹劾她,让官家出来主持朝政。可她更明白,官家并不在宫中。
    早在她下令废除新政时,官家就失踪了。
    还没有官家的消息吗
    跪在旁边的太监战战兢兢地回道:不曾。
    高氏望着窗外的白雪皑皑,心里堵着的气愈发难过起来,她一下站了起来,然后忽而头晕目眩,一时便栽倒了下去。
    娘娘!娘娘!来人呢,传太医!
    太皇太后病倒了!这个消息怎么压都压不住,不过半日,连寄宿在城中的赵煦和谭昭都知道了。
    赵煦这个浓眉大眼小脑袋,原本是没打算搞落雪的,毕竟他只是重生,又不是成仙,他就是想弄也弄不出来啊,他原本是准备拜托小孙孙去皇陵那边搞点动静,或者是在汴京城中搞点奇异之事,只要能联系上皇权,不拘什么。
    谭昭听了十分无语,这倒霉孩子心也是真够大的,不过人都重来一回了,无忌些也不能怪人家,不过皇陵还是别动,毕竟万一被人看出来,那就得不偿失了。至于天现异象,这个实在不好把控,再说宋朝格物蛮流行的,万一科学解释了呢。
    这种东西要么一击击中,要么就石沉大海,谭昭就不建议走什么曲线救国,来最直接的啊。
    赵煦就说什么最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