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仪行了一个大礼:“殿下解我心头忧虑,如此大恩,温某无以为报。”
古尔真意味深长道:“温大人话说太早,日子还长,当然有的报。”
到下一个驿站时,温仪收到了来自平都的消息,元帝获悉常怀之与凤鸣地方官上报消息后,已着二皇子并陈李两位大人前往肃岭查处山灾一事,估计薛琴也讨不了好。后又赶路一夜,便是一个城镇,为免扰民,温仪只令常怀之带几个人进城,按古尔真开的方子抓药。如今赵一这情况,因不是普通风寒,与其将他放在这里没人及时看顾,还不如随行带着。好歹古尔真可以根据情况替他调整药量。
平都宫中,元帝也收到了温仪一行的情况。他看着简报,眉头慢慢皱了起来,一声冷哼就将简报拍在了案上。李德煊小心道:“陛下,怎么了?”
怎么了。能怎么。出去接个人,竟然还染上病,真是弱不禁风。元帝低声道:“温仪简直没事找事。”可他知道,若非温仪没事找事,恐怕到现在,肃岭的事他都会被蒙在鼓里。当皇帝虽然位高权重,也是孤家寡人。天下虽是王土,有的消息,却是故意报给你听,有的消息,你要听也听不到。这天下这么大,如何能一走一个脚印地走个遍。
他长叹一口气,霍然起身,吩咐道:“告诉明儿,肃岭的事务必严肃查办。不能留情。”
李德煊道:“是。”
待李德煊离开,元帝一个人站在书房中,想着简报上头写着‘幸得温国公同吃同睡,不眠不休照顾,太子安然无恙’这三句话,若有所思。
同吃同睡一日两日,倒不算什么。
日日同起同住,神态亲密,那就——
元帝想起先前在宫中时,元霄虽然也很喜欢找温仪,但也算是行止有度,算不上逾矩。他之所以不会想到别处,是因为温仪这个人冷心冷情,一颗心仿佛是石头做的。早些年,元帝还开玩笑似地说要给温仪寻一门亲事,回回拒绝,后来元帝也就不管他了。
元霄年纪小,无父母教导,无兄长关爱。因此进了平都后,元帝确实是有意想让温仪来代替这个父兄的角色。温仪没有家族纠葛,朝中不站势力,不夹私心,是最适合的人选。可是眼下这种过于亲密的程度,似乎有些矫枉过正。
他一个人在书房中想了很久,直到李德煊重新回来,还保持着那个姿势。
李德煊一进来吓了一跳:“陛下?”
元帝撑着下巴看他,问:“元景十七时,已经成亲了吧?”
李德煊纠正道:“是十八。”
元帝恍然道:“哦?”
李德煊道:“陛下,十七成亲的,是您啊。景帝是在您之后成亲的。”
“……”
竟然比他晚,三十余年一晃而过,他竟然忘记了当年的事。心中一直还记着元景比他成亲的早。但如今想来,或许是他记错了,元帝摸着扳指想,元景十七那年,确实没有成亲。不过是他们决裂了。
时光匆匆,元景的小兔崽子竟也到了该成亲的年纪。
“李德煊。”
“在。”
元帝道:“皇后是不是在准备选秀的事?”
李德煊心中嘀咕道,是啊,不过谁愿意操持这种事,皇帝不在乎,往年太后不在宫中,这些事只要妃子们不愿意,皇后操持地越不好越得人心。有等于没有一样,怎么如今皇帝老树开花,还想着要妃子了?他谨慎地回答:“差不多在准备。”
就听元帝道:“行吧,去皇后那儿走一趟,今年各户人家的适龄姑娘都看看好。”
“朕的几个儿子也该成家了。”
省得争到死也没个后代替元家留后。
作者有话要说:
老父亲想了很久:啧,不应当。
第72章 大晚上的
太后回了宫中,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女眷。她年岁大了,头一个想的就是元家香火。早在温仪还在宫里时,太后便要张罗着也替温仪寻一门好亲事。国公年纪虽大,可瞧着年轻俊秀,就算是二八少女,心向往者不少。不过既然温仪说旧情难忘,触景生情,便也罢。怎么说也不是亲生的子孙,但元霄不同。
那可是太后,嫡亲的孙子。
景帝的弟弟祈王封了王之后,早早就在封地,与宫中不常来往,他的儿子与元霄差不多大,听说已经订了亲,说不得很快就会成婚,生两个小娃娃。太后年岁大了,她的景儿早早去了,祈王又与她不亲厚,如今膝下无人,就格外想要儿孙绕膝。
正好皇后还拿了整理好的册子来找太后,太后很高兴。
“什么时候找个好日子,把合适的姑娘们找进来见见。”她道,“明儿安儿康儿都还没成亲,皇帝也是,正妃先不说,可以先立侧妃。”
皇后道:“陛下国事繁忙,况且,明儿他们也没有这个念头。”
“胡闹。”太后斥道,“国事繁忙,就不管儿子了?皇后也是,宠儿有个度。这婚姻大事,毕竟还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有个度。不能由着孩子们的性子,想怎样就怎样。”
皇后笑道:“太后说的是。”
太后看着那些画像,却叹了口气:“哎。”
皇后很有眼力见:“嫂嫂有心事?”她叫这声嫂嫂,是极为难得。寻常叫太后也就罢,但在涉及儿女情长的事上时,叫一声称呼,也算是亲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