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1页
    俞星城努力冷静下来,摇头:“最后一点无法成为展览的产品。既没有实物,也无法申报种类,如若有这种意图,请以商业广告的形式,招贴在展台的固定位置。另外,一切在大明本土登上贵国飞艇的各国人士,需要签署免责声明,大明百姓更需要提前出示度牒。”
    奉茶的吏员一愣,斐理伯似乎也没想到俞星城的谨慎冷静。
    她抬头:“如若有人不签署免责声明而登艇,将视为贵国的引诱与拐骗行为。有人签署声明而登艇不归,此人的家属前来报案,本国将直接向贵国提出交人的要求,或贵国需要登艇不归者提交手写的证明信。以贵国刚刚的言论而看,这座飞艇实际是贵国国土的一部分,因概念模糊,且不在章程内,如果因为所谓贵国邀请公民一事,产生民事事端,万国会馆与大明朝廷将考虑把飞艇请出边境。”
    斐理伯的微笑冷淡了几分:“大明上国如此谨慎啊。”
    俞星城端起茶盏:“万国会馆访客共来自四十四个国家,我会连夜写出声明,交由仪礼司翻译出多个语言版本,如若贵国邀请人登艇时,请记得人手一份免责声明。实在是怕出事,我不过是个小官,谨慎些总是好的,毕竟这样能替贵国与我大明都省一些事端。”
    斐理伯又恢复了彬彬有礼,俞星城也是一脸客气的微笑。
    看起来都是极其会装的人精啊。
    斐理伯身后两个白袍者合上了箱子,拎在了手里,俞星城将他提交的展品列表收在册本中,等一会儿提交会计司誊抄。
    斐理伯:“哦对了,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大明上国,以示对贵国的诚意,也为了能在今后展会的几个月内,与俞司使有更良好的关系,我从先知与圣父那里,得到一份礼物送给俞司使。”
    俞星城微微挑眉:“礼物?”
    斐理伯:“您可以问一个与未来有关的问题,什么都可以。橄榄山的先知与圣父将给予你指引。”
    俞星城看向斐理伯,如果真的要她问,俞星城或许不会问有关自己的问题,她一瞬间心动,却又清醒过来,缓缓的摇了摇头,笑道:“不,我谢过贵国的好意,但我个人,并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不过,若先知如此万能,大概已然知道我会问什么了吧。”
    斐理伯:“是啊,或许答案就写在这张纸中。”
    他带着十字架纹章戒指的手伸过来,手指间夹了一张羊皮纸条。
    俞星城一愣,半晌后伸手接过纸条,却没着急打开。
    斐理伯与他的两位仆从,在门口一礼,他开口道:“愿上帝庇护大明上国的荣光。”便一转身,与那举着蜡烛从未放下手来的两位仆从,离开了俞星城的办事房。
    门关上,吏员道:“大人真的不问么?万一那个什么先知是真的呢?”
    俞星城摇头:“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邪门的灵根,能通过别人的问话利用他人。更何况我很不信那个橄榄山真的如此圣洁美好。”
    吏员给她添上热茶,急急辩道:“可我核查时,真的登上去了。那里确实是——仙国一样的地方。”
    俞星城喝了口茶:“一个没有阴沟暗巷、废墟破败的城市太虚假可怕了。这部分不允许出现的肮脏与不体面,一定会藏在人们的心里。”
    吏员呆呆的,俞星城对他挥了挥手:“下去吧。”
    等到合上门后,俞星城呼出一口气,缓缓展开了纸条。
    上头就只有简单一行字。
    “战争不会发生。”
    她手抖了一下,不可置信的又读了一遍。
    ……难道所谓的先知真的存在?为什么连她没说出口的问题也都知晓?!
    所以大明与英国之间,不会开战吗?
    俞星城看向玻璃窗外被晚霞染的如梦似幻的橄榄山,握紧了纸条,她对这个城市的不祥预感更深了。
    俞星城的惊疑不定,在万国会馆即将开幕的那个清晨,得到了真正的答案。
    她天不亮就从家中醒来,炽寰因为天暖和起来,就开始喜欢一条蛇睡在她的漆木桌子上了,应该是早起的鸟妖帮她把门口报箱中的小报叼了进来,不敢靠近桌子上的炽寰,就放在了窗台上。
    俞星城揉着眼睛,把小炉的火和灵灯点上,一边热着茶,一边展开报纸,就把报纸搭在了呼呼大睡的炽寰身上,他也没半点反应。
    茶热好了,小报翻到后头几页,就在右手边一块看起来不起眼的四分之一大的地方上,写着一条消息。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王后拉克希米,带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众,与印度二十万雇佣兵反抗英国。”
    她连忙往下读下去。
    莫卧儿帝国的国王已经八十多岁,在五年前迎娶了当时十五岁的拉克希米为王后,当时大明十分支持这一婚礼,甚至送去了洛阳与武汉制造的上千把枪|械与大量的黄金,作为婚礼的赠礼。大明当时对印度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来自遥远大明的支持,显然为年少无权的王后增加了不少筹码与地位。
    十五岁的王后在婚礼之后,立刻领养了一位有四分之一汉人血统的贵族幼童为养子。
    拉克希米作为印度王后的五年间,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张,不但大批兼并掌控土地,更使得印度成了原料与劳工的血汗土地。紧接着在今年,英国又妄图取缔印度的第三大产业——雇佣军,为了消除这一法令带来的民众反对,英国背后挑拨,导致印度教徒与清真教徒再度发生流血大规模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