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8页
    俞星城也沉默了。
    但就在他们想着是否就此暂时退让时,加尔各答来往的快行小商船递来了消息。
    他们在商路上看到了大明水师的新船队!而且配有先进且快速的鲸鹏,已经行驶过淡马锡,估摸七八日之内就能到达!
    大明的使团俱是惊喜,连小燕王也拊掌道:“难道是皇上听说我们的水师损毁严重,所以早就打算派船队来支援我们了?!”
    作者有话要说:  **
    俞星城:唉,这可怜小黑蛇,我应该对他好点。
    炽寰(坏笑):“嘿嘿!给老子吃屁吧!”
    俞星城:……今天又是温柔的那部分自己被炽寰给气死的一天。
    **
    新年快乐!祝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过好这个年。也希望大家更有防范意识,尽量多在家宅着看看文刷刷剧,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安全!
    不过我大年初一就没有更新了。断一天,之后继续。
    第113章 照片
    俞星城惊喜之余, 也忍不住猜测。
    皇上为何会派水师前来?
    几日后,水师到达加尔各答港,小燕王与俞星城等人, 在一艘远洋宝船上和带水师前来的将领会面。
    来的将领是福建行都司的年轻将领,说是戚氏后人, 名雨信, 年岁虽不过三十上下, 却是曾经剿灭过南海海贼的名将之一。他礼节周到,身材高大,严肃到一丝不苟的将领, 虽然还年轻, 却样貌正派死板,嘴角微微下撇,似乎世间绝无任何事能让他高兴的起来。
    但戚雨信听闻她姓俞, 对她表现出了几分温和,又听闻小燕王介绍她的一些事迹, 面露敬佩, 朝她恭敬一礼。俞星城看他如此可靠硬派,却又有君子之风, 颇有好感。
    也可能是戚氏、俞氏两家有三百年故交——虽然中间各自落魄过很多年。俞氏又重新成为襄护北地的名将家族,戚氏与俞氏或许相互之间都有些帮衬。
    戚雨信不愧是军旅出身, 简明扼要的表达了京师朝廷的意思。
    他们支援的目的,一是听说船队受损毁颇为严重, 他们将会随行小燕王, 护送至小燕王到达红海附近,直至任务完成后班师回朝。二是,朝廷想要让小燕王与拉克希米缔结协约, 将斯里兰卡岛开辟成特别贸易地。
    类似于淡马锡一样,既有一定的自治权,也能给往来的大明商船大开便利,取消关税,甚至有大明官员在此身居要职进行管理。
    但问题是——斯里兰卡压根就不是印度的地盘啊。
    人家根本就是个独立的国家。
    不论朝廷是否知晓此事,是否了解这个国家,现在都不重要了。
    这个小国在被荷兰、英国入侵时没能力反抗,到了这会儿大明和印度把它放在餐桌上分食的时候,也一样没得选择。
    印度也乐见其成。
    毕竟斯里兰卡小国本来就曾因宗教原因与印度有过些不妥,相较于被英国军队驻扎着,当然不如印度和大明共同接管,把这地方变成繁荣的贸易之岛。
    斯里兰卡也成为印度在管控南亚次大陆之余,又对外赢得机会的一个窗口。
    至于斯里兰卡人怎么想,会议上的大人物确实不怎么在乎。
    但英国这时候,终于慢吞吞的又提出和印度和谈,交换人质之类的要求。但实际上,英国最早扣押的一批大明水手船员,早在他们逃离孟买的时候,就没带走,扔在了城内的监狱里,在拉克希米攻下城市的时候,就已经解救了他们。
    现在俞星城他们手里握着上千名英军俘虏,还有十几位巫师与迦勒,而英军手里根本就没什么俘虏,谈不上什么交换俘虏。
    迦勒快被折磨疯了,几次托消息给亚瑟和俞星城,恳求他们放他回去,甚至说“克拉克家族会用重金来赎他”之类的话。亚瑟倒是几乎不理,俞星城暂时不想放他——这人确实掌握大范围杀害凡人的能力,如果放他回英人身边,他可能会再度参与战事。
    她必须拖着人质一事。
    而在戚雨信率领水师和小燕王汇合之后的第二天,随着戚雨信前来的鲸鹏,就和斯里兰卡上空的飞艇发生了交火,大批环绕在鲸鹏周围的仙官随行,以肉身飞至英军飞艇附近发起攻击,第一日的交火,就击落了英军过半数的飞艇。
    俞星城毕竟是文官,没能参与到进攻计划中,但她也大概能理解戚雨信的意图。
    就是轰炸,围岛,与小范围袭击骚扰。
    此次下西洋,大明鲸鹏数量更多,但战船的战力稍弱,戚雨信要先打击英军在斯里兰卡上的制空力,而后围控岛屿来消耗岛上的资源,不断轰炸来袭击港口战船与城市,逼迫英军先陷入崩溃。
    而且斯里兰卡作为海港众多的岛国,虽然有能够修船停船的船坞,但完全没有能够修复飞艇的技术和能力,只要大明毁掉飞艇,整个斯里兰卡上游就任鲸鹏遨游了。
    俞星城比较担心共济会会有些人出来袭击鲸鹏。裘百湖显然跟她想法一致,特意有成队的仙官、天兵襄护鲸鹏,但只有零零散散的下阶巫师出现,并不成规模。
    这一点符合戚雨信的预测。
    共济会是一个以贵族为主的巫师群体,他们绝不可能会一直冲在前线。如今形势已经如大厦将倾,他们必定是最早逃离印度洋的一批。而斯里兰卡岛上,有的只是被下令坚守在这里的普通士兵,还有一些从印度逃离的官员、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