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7页
    另一个差点被三宅光治咬上一口的士兵则狠狠的踢了他一脚。
    让你不老实。rdquo;
    是役,第五师团的第四十一骑兵联队全军覆沒。
    而与此同时,何家浜一线的正面防线,日军两大师团联手发动了登陆以來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击,第十四师团与第七师团互为犄角之势分别攻击何家浜与董家桥两个点,董家桥外的日军如潮水般一浪又一浪的冲击着中国守军的防御阵地。
    第二军的士兵们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战斗,只见日军全部都疯了一样的向前冲锋,似乎他们轻重武器中射出的不是可以收割生命的子弹,而是夏末解暑的暴雨,日军尸体一具具堆在阵前,可后继者似乎浑然不觉踏着脚下的尸体,仍旧顽强的冲击着第二军的阵地。
    战斗不过打响才一个钟头,整个战场上堆满了尸体,第二军的弹药消耗更是惊人,并且让负责指挥阵地防守的师长惊恐的是,他们的储备在如此消耗一个钟头,便会弹尽粮绝。
    师长抓起临时指挥部掩体内的电话机,一顿猛摇之后,就着不断炸响的大炮声,与重机枪不间断的射击声,声嘶力竭的喊着:物资处吗,我是二师,弹药马上告罄,请立即运送hellip;hellip;rdquo;
    物资处长挂断电话,嘟囔着骂道:何家浜告急,董家桥也告急,蒋委员长就给第二军拨了这么些弹药,到底先给谁。rdquo;
    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的结论在他脑海中跳了出來,如果在战斗中弹药供应不上,常熟防线将轻而易举的被日军拿下,关于这批弹药他早就向南京申请了,但是何应钦总是以紧张,弹药都被供给淞沪前线为由,压了下來,如今局面已经紧张如斯,一个小时让他上哪里弄这么多的弹药去。
    ----2014-1-5 23:07:07|6704143----
    第470章 城下之盟(十二)
    苏家滃遭到三宅光治联队的袭击后,为了稳妥起见,吴孝良将作为预备队的,宋希廉新组建的教导总队调來布防,这次的确险到了极点,如果装甲旅再晚到几分钟,此战结局恐怕就要改写了。
    跟随坦克旅前來的还有达日阿赤的骑兵旅,他们并沒有在苏家滃逗留,而是按照既定计划继续东进向董家桥方向迂回,坦克旅和骑兵旅决定在董家桥由南向北做一次侧翼突袭,彻底冲垮驻扎在那里的第七师团。
    吴孝良听说袭击他们的日军联队长居然是三宅光治,不禁笑道:老朋友嘛,走,咱们去见见他。rdquo;
    老朋友。rdquo;
    宋希廉满脸莫名其妙,不明白吴孝良为何称这个被俘的日军联队长为老朋友,难道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的朋友,随即他否定了这个答案,沒听说吴孝良去日本留过学啊,据说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如何又认识的这个三宅光治呢。
    倒是吴孝良的副官解答了宋希廉的疑问,司令在绥东时曾俘虏过三宅光治,那时候他可是日本陆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呢,甚至被称为名将之花,只可惜遇到咱们司令了,将星也得陨落,将花也得凋零hellip;hellip;rdquo;
    副官是绥东时候跟随吴孝良的老人,自然了解嫡系,惟妙惟肖的将三宅光治的老底一一揭穿。
    吴孝良在绥东的战绩,当年由于北洋政府的刻意封杀,国内报纸一律不得报道,所以国人知之者甚少,宋希廉还是被震撼了,他早就知道吴孝良曾在绥东战绩辉煌,却无论如何也沒料到此人竟俘虏过日军将军,而这个三宅光治在日本如此重视军功荣誉的陆军里,战败被俘之后还能再出任常备师团骑兵联队的联队长,果真不简单,按照惯例,有过类似三宅光治这种耻辱经历的军人是要被永久的清除出陆军的,他能得到重返战场的机会,足见此人在陆军中根基后台之深。
    由此,宋希廉对这个当年所谓的名将之花好奇之心更重了。
    三宅光治被关在苏家滃的一座柴棚中,右臂由于中弹,被草草包扎,满身狼狈,木然坐在一地柴草之上,吴孝良带着宋希廉出现在彩棚的木栏之外,让他倍感屈辱,他出征之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再落得如此下场,他后悔沒有在战场上一头撞死,再次令器重他的长官,以及他的家人蒙羞。
    吴孝良却好像丝毫沒意识到三宅光治的尴尬版,对看守士兵道:打开柴棚,给三宅桑一间干净的住房,他是我的老朋友了,要给他客人般的待遇。rdquo;
    士兵闻言一阵惊愕,却还是稀里哗啦的打开锁链,将三宅光治架了出來,吴孝良笑着拍了怕他的肩膀,微笑道:三宅桑不要拘束,就当回家好了。rdquo;
    噗嗤,。rdquo;
    宋希廉沒忍住差点笑出声來,腹诽着,这吴司令看起來平日里不苟言笑,原來嘴也这么损啊,如果换了自己是三宅光治真是死的心都有了,他仔细观察着这个所谓的曾经的名将之花,虽然此人狼狈之极,仍旧依稀能看出他面目端正,甚至可以用英俊來形容,尤其是他拥有日本人罕有的身高,吴孝良站在他的面前几乎矮了半个头。
    再看其动作,亦是不卑不亢,还挺有身为俘虏的觉悟,挣脱了夹着他的士兵,对吴孝良微微颔首。
    三宅惭愧,原本打算与将军易地而处,遗憾的是又走了十年前的那条路。rdquo;
    吴孝良听罢哈哈大笑,却不置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