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整毕竟是来护儿的儿子,也是来护儿诸子中最为善战的。来护儿被免职之后,却让其子在萧铣麾下担任郎将,显然会给两淮兵与东来兵很多不利于朝廷威望的暗示。如今听说萧铣把来整派去继续追杀林士弘退入罗萧山、武夷山的残部。那为父便假意请求陛下给来整加官进爵,让其独自统领闽地mdash;mdash;何况朝廷设置lsquo;道rsquo;的区划以监察地方百官时,江南道的辖区本就模糊,要说闽地不属于江南道,也是说得过去的。如此来整的地位提升半级之后,一来将来来护儿一脉多多少少还会承咱们宇文家的情,就算你们将来和萧铣冲突了,淮海军的旧部还不至于彻底倒向萧铣。
至于周法明,当年其兄周法尚也是卫大将军级别的宿将,他本人也历任了郎将、副将,如今萧铣讨伐林士弘时,攻打到武昌郡、永安郡,已然越过了吴楚边界,进入了楚地。既然如此,不如让朝廷改封周法明为武昌郡留守,管辖二郡。
只要这两个动议被陛下采纳了。那么萧铣继续往西、往南扩张的路线也就被荆楚、闽地所截断,不至于蔓延到整个南朝故地。rdquo;
还是父亲大人妙计!孩儿当真惭愧,竟然就是想不到这些。rdquo;
宇文化及由衷地叹息服输,然后听着父亲口述,把给杨广的临终遗表给写了,然后宇文化及亲自带着进宫去呈递。
三天之后,宇文述便咽气了,他一生能够给萧铣添的最后一件堵,也就仅限于此了。
第三十四章 杨广南下
宇文述之死当然不会影响到杨广将朝廷南迁的大计,不过他的临终遗表倒是起了作用。在朝廷南迁之前,或许是真心觉得宇文述是苦口婆心为自己好,杨广下了一连串的人事调动诏书,好为朝廷南下之后所需要应付的局面布局。
首先,来整被提拔到了留守的级别上,成为了朝廷平定闽地的主帅,理论上不再受萧铣节制。当然了,原本武官要做到留守级别的话,其对应的武职至少也要是一个卫的副将,不可能仅仅是一个郎将,然而考虑到来整的年轻,如今才二十五岁出头而已,直接做到卫级别的副职显然有些太快了,所以并没有在武职级别上再提拔。
反正福建这种地方如今还是很蛮荒的,在那种地方留守两三个郡还不如在中原人烟稠密的地方独领一郡呢。所以事实上朝廷对于来整的任命并没有觉得太过越级,只是觉得他和作为罪官发配地方的高士廉一个档次当然了,对于高士廉这种已经四五十岁的老臣来说,到岭南或者闽地管几个郡当然是贬,但对于来整这种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做到这个位置,只能说是破格褒奖,是其一生仕途的一个履历踏脚石而已。
周法明的任用,也一如宇文述遗表建议的那样,挪到了武昌。宇文述这么恳求自然是希望周法明将来能够野心再大一点,最好是从此不甘于人下,这样便不会再被萧铣利用了。但是周法明心中会不会领这个情会不会如同宇文述预期的那样发展,可就不好估计了。
除了这两条宇文述建议的事情之外,杨广自发地做出了另外几项调动。
首先,便是把原来的江都郡丞王世充,从江都调到东都。担任东都副留守右骁卫副将,也就是相当于原本樊子盖当东都留守时,皇甫无逸坐的那个位子额外说一句。因为樊子盖都已经七十好几了,所以他其实比宇文述还早几个月病重嗝屁了。据说是去年杨广被围困在雁门的时候。樊子盖这老家伙因为过于忠君,日夜忧虑,加上当时东都和河南道大量部队被抽调李密坐大等等事情,让樊子盖每天心理负担很重,若是放到当代公务员身上妥妥的会得抑郁症的那种,然后他一个七老八十的糟老头子,天天被抑郁症折磨,当然撑不久就嗝屁了。
所以。王世充被调到东都担任副职的留守实际兼管军务的时候,东都的前任正职留守樊子盖已经死了,而原本的副职皇甫无逸则得到了提拔。然而杨广的折腾能事还真非一般人可以比拟,按说正职留守留一个也就罢了,可他又思前想后觉得留在东都的那些官员要么身体不行没法管事儿,要么虽有才干身体也好但是忠诚度不可靠,要么虽然忠心不二但本事平庸,怎么看都挑不出一个可以和年前病死的樊子盖相提并论的。
于是杨广一拍脑门,居然设置了三个权力并列的留守,谁也管不了谁。遇到事情让他们商量着办:这三个留守分别是段达元文都和皇甫无逸。这个昏招后来为东都的混乱埋下了祸根,政出数门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三人里头,段达是杨广身边的使唤人出身。跟了杨广几十年形同小斯,忠心度是绝对没问题的,简直比太监还忠于皇上,然而本事么也是众所周知的,自从当年杨玄感叛变之战开始,段达也带过几次兵,只不过每战必败,所以杨广留下段达给他一个和另两个留守平级的职务,也不指望他干成什么事情。只是让他行监军之实而已。
皇甫无逸有才干,也有忠心。可以明辨是非和计略深浅,可惜身体不好是个常年病秧子。没法亲自执行很多军事上的事情。所以杨广留下他给段达参谋,好让无谋的段达知道好歹。
第三个留守元文都,便是属于被定位为有才干,又有执行力。可惜因为姓元,是北魏皇族旁支末裔,又和杨广那被杀的大哥杨勇的妻族有一点儿远亲的关系,所以只能在段达的监军和皇甫无逸的参谋下做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