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无敌舰队发出的第一发炮弹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在日舰旁边的水面上轰然爆炸的时候,日军感觉有点眼花了。而巨大的爆炸声及由此引发的涛巨浪则将日军惊得目瞪口呆。
此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无敌舰队的炮弹是可以砸到他们头顶的。
这时,日军才知道了害怕。
而如梦初醒的日本人狂叫一声,然后操舰朝四面四散逃开,他们用着各种办法。意欲尽快躲到无敌舰队舰炮的射程之外。
但是,那些威力巨大的炮弹似长着眼睛一样,一颗接一颗不住地硬迫着四散而开的日军舰只,并在他们的头顶上开花,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
而每一次炮弹的爆炸都会引发巨大的冲击波,如果炮弹是在日军附近爆炸的话,一般都会将大量的日军掀翻在舰面上,这着实让好多日军在仓惶躲避的同时,还感受到死亡的气息。
不过,也许是无敌舰队的水手们操炮的技术还有待磨练,他们打出的这些炮弹要么砸在日舰旁边的水面上,要么完全就是打空气,偏出目标很远,基本上,还没有一发可以打中日舰。
怎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一,无敌舰队是第一次参战海战,内河内江的训练与实际大海上的你死我活的战斗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训练时的命中率高并不能代表在实际战斗中的命中率也高,这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二,日军采取了一种新式的规避战法,他们通过操控舰只在水面上不停地移地或者是在行进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机动方式来躲开对手的炮击。
而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这才造成无敌舰队无法命中目标。
而无法命中目标则代表着徒劳无功,代表无法将日舰摧毁,也间接地证明了他们还有很多地方急需要改进。
当然,知耻而后勇,太平军中的这些健儿都是真男儿。他们又怎会被这么一点困难吓倒,经过仔细地观察并继续对日军进行一段时间的炮击之后,很多太平军的炮手们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
他们发现。大自然的很多意外因素对大炮的瞄准精距,炮弹的飞行速率及方向产生了影响,而只要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搞清了这个道理之后。他们便有针对性地做了调整,并且还在调整的基础上,对其它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比如,除了要设法使己方的炮火可以对日军进行充分覆盖之外,太平军炮手们还对自己打炮的方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他们一般会瞅准机会再下手,绝不盲目发炮。
而太平军在这样与对手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初步的实战经验。
而吸取经验的好处就在于,他们可以现吸现卖,将日军变成活动的试用标靶。
而经过一番努力,太平军的炮手们终于发射出一颗炮弹命中了目标,这是由李鸿章所率一方的炮舰所发出的炮弹,而这颗炮弹正好准确无误地击中了一艘日舰的动力系统,从而使之失去动力,最后变成了太平军的活靶子。
轰轰轰,又是几颗炮弹砸来,日舰在失去动力的同时,又被轰出了几个大洞,然后蓝色的海水似赶集般汹涌而入,瞬间就让这艘日舰如吃饱了饭一样慢慢往下沉去。
然后,再一颗炮弹砸来,只听轰的一声,日舰断成了两截,径直朝海面下渐渐沉没。
轰,望着不断下沉的日舰,那艘发炮击中日舰的无敌舰队的舰只上面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
太平军在欢庆旗开得胜。
而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又一艘日舰在与无敌舰队周旋的过程中被击中了,它最后的结局与第一艘基本相同,也是沉入了海底。
连续两艘战舰被击中,日军开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他们开始用他们丰富的海上经验来与无敌舰队抗衡,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也试图接近无敌舰队,让无敌舰队的舰只也处于日军大炮的攻击范围之内。
可是,无敌舰队却似乎知道日舰的意图一样,只要它意欲靠近,就用大炮狂轰,轰得日军心惊胆颤,不敢再随便朝无敌舰队靠近。
不过,随着战斗的进行,日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他们发现,这部分追着他们赶的这些无敌舰队的舰只的航行速度并不快,而且,他们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有二十多只,还有,每艘战舰上面只是摆放了六尊大炮,只不过,这些大炮的威力惊人。
总之一句话,典型特征很多。
日军后来仔细一想,便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之所在,无敌舰队的这二十艘炮舰上面安装的一定是大口径的巨炮,否则,射程不可能如此之远,其威力也不可能如此巨大。
别忘了,日本人也是掌握这种大口径火炮技术的国家之一。所以,他们能想通这其中的关节也属再正常不过。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好办了,只要用己方的二十艘炮引开无敌舰队的这些巨炮舰,然后再集中其它的舰只从背后予以攻击,必定可破无敌舰队的这些巨炮舰,这是日军的想法。
日军认为。只要他们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那就是远超对方的机会性,日本人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打败这些无敌舰队中装配有大口径大炮的舰只。
日本人也不傻,也知道盘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