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内局事务繁重,皇后岂能面面俱到?偶尔疏忽也在情理之中,只怪哀家失察,皇帝就不要深究了,今后引以为戒,不要重复错往就是皇帝的福气了。”到了这份上,皇太后如果不趁机踩上一脚,可就太辜负皇后儿媳自己个儿送到手上的机会了,等到寒苓跪安离开,皇太后第一时间打开了话茬。
不要觉得皇太后是给儿媳求情来的,这一番话,句句都藏着机锋。
首先,皇太后在提醒皇后的权柄过重,尚内局的触角眼线遍布六宫各府,皇后知道的事儿,你做皇帝的也未必能够知道;其次,我这个皇太后空有其名,根本没有弹压震慑皇后的作用;第三,你有必要改变现在的局面。
弘历不得不正视现实了。
眼下的形势,哪怕皇帝突然驾崩,朝堂后宫也不会因此发生任何波动:前朝,永玺是深孚众望的正嫡储君,背后有傅恒、四格、弘昼甚至是显亲王、简亲王的全力支持;后宫,皇后统掌尚内局、太医院,对内务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果他们母子内外勾连——
然而这些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儿,弘历除了重赏永瑆、将内务府与尚内局的几个主管供应起居的主官狠削一顿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过激表现。
寒苓当然清楚,这次的事儿不会如此轻易就给揭过去。
出了正月,乾清宫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其一,命宗亲王永玺交割理藩院事务,管领礼部事务,免和亲王世子永瑛内务府差使,调任理藩院用命;
其二,因各地报灾,停中宫千秋贺仪;
其三,着令妃协理尚内局事务。
这三条,尤其是后两条,明显是冲着皇后来的。
依照令妃的设想,这三道旨意降下,为皇后出头的奏折必然接踵而来,熟料现实脱离梦想,皇后竟会补救的这般及时,皇帝的举动压根没有在景仁宫一系中引发任何波澜。
不是寒苓想的周到,而是她这头从来不缺少既能压住场子又能对皇帝的心理足够了解的高人。
寒苓自雍正爷的孝期内获封娴贵妃,迄今为止三十年,停贺中秋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联系到最近动辄得咎的宗亲王,皇后系能稳得住脚才是见鬼。
傅恒左右为难,理智上说,他不应该在这个关口为景仁宫出头,但他的二儿媳是皇后的亲闺女,若是不管不问,怕是不利于维持内部团结。
殊不知,富察家的二媳妇比公爹还要拎得清,不但镇压了要为岳母打抱不平的丈夫,还催他去跟公爹表态:这时候为景仁宫伸张,必然起到火上浇油、适得其反的结果。
乌雅氏和乌拉那拉氏的当家人还没出孝,四格对子侄的家训很简单:好好当差、好好读书,当管则管、当问则问;谁敢多事,家法无情!
和亲王提醒儿子:“该怎么送礼就怎么送礼,咱们不说不做,皇上自个儿就该坐不住了。”
显亲王府的家主比雍正爷的亲王资历还老(显亲王衍璜在康熙四十一年袭爵,迄今已有六十三年),他能连这点儿眼力劲儿都没有?儿媳没来讨情,自然乐得装痴作聋糊涂行事。
这几家不表态,谁能上赶着去摸老虎胡须?乾隆爷一拳打到棉花上,欣慰之余多少生出一丝遗憾来。
永璇尚未出孝,仍照旧例送呈节礼,又刻意叮嘱管事:“打今儿个起,阖府上下闭门抄经,为皇阿玛、皇太后、皇额娘祈福,若无宫中旨意,不得轻易对外走动。”
管事答应一声,因向主子请示:“若是履郡王过来——”
永璇“哼”了一声:“不见!”
作者有话要说: 后面,皇太后与令妃会连递杀招!
☆、176
寒苓是后宫的女人,既然身处后宫,首先,她会对皇帝的敲打进行自我检讨;同样,既然身为女人,理所应当会生出怨怼之心。
书读的多了,寒苓自然知道,古往今来因“怨怼”获罪的皇后不胜凡几。
寒苓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孙子、外孙五六个,她要坏了事了,这些人妥妥都得跟着悲剧,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呢?皇后娘娘感觉自己走入了歧途。
是的,根除后患的答案或许触手可及,但她其实在有意无意中绕开了那片禁忌,或者说,寒苓还是乐观的,她不愿意在形势尚好的前提下悖逆自己的良心。
皇太后却看得明白:景仁宫从前的无往不利,其实是建立在皇帝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今既然出现了缝隙,当然要抓住机会,尽量把这条缝隙扩大为裂痕。
如果想这样做,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抑或说,这是三十年来最好的机会:被景仁宫倚为外力的那拉氏、乌雅氏都在守孝;永玺面临“储君少壮、皇父老迈”的尴尬局面;皇后自己又出了这样大的纰漏——
吸取以往教训,皇太后并未操之过急,她就暗示了儿子一句话:“贵妃之位不宜久悬。”
这也没什么好选的:如今的四妃,只有令妃因为是孝靖皇后的旧人,跟现任皇后关系平常,这些年还受尽了景仁宫的打压苛待。
唯一尴尬的问题是,令妃如今居于四妃的最后一位。
愉妃和婉妃都是潜邸旧人,舒妃的家世冠绝六宫。令妃唯一的优势是生育有功,偏偏两个儿子还是双生子。
当然了,在皇太后面前,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她指出了令妃最大的优点: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