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年三月底, 该来投奔的人都投奔了,叶知秋同林国栋商量了一下,安排市政府的人去给临海市五个区的人都做了个摸底普查, 重点是检查那些从其它地方来的专家学者,避免在临海市中混入‘烂肉’。
摸底普查工作持续到了四月底, 市政与财政卡着国家给的劳动节期限联合拟了一份文件——《关于临海市人口饱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及下一步就业安排》,重点不是解决方案与就业安排, 而是临海市人口饱和问题。
这份文件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临海市的人口已经饱和了, 没有来的人就别来了,来了的人也请安分点, 不要再呼朋唤友了,来了也不会再给安排。
接下来就是解决这些人的就业工作问题,叶知秋的想法很简单, 先把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给塞到工农兵大学去, 让他们接着原来的研究继续研究, 给这些人安排一些活儿干,也给这些人一个领工资的机会,起码不能让这些人饿着冻着。
将工农兵大学建设成临海市的人才储备库之后,什么时候有工业问题需要解决了,就从工农兵大学及时征调人手,如果没有问题,那就让这些储备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工作。
另外,在这些人的研究方向上,叶知秋也打算‘外行指导内行’一把,把这些人的研究方向都扭转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确实是面向未来的重点,但眼下的燃眉之急是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临海市财政从正大食品厂、大元汽车厂、光明奶站等企业中吸了血喂这些搞研究的人,这些搞研究的人总得拿出一些反馈来。
至于理论研究,叶知秋的宗旨是可以研究,但必须做那些贴近生产的理论研究。
眼下的大环境使然,研究贴近基础工业与基础技术的问题是最稳妥的选择,如果去研究理论,可能哪一天突然就被扣上一顶‘脱离农民群众’的帽子给抓走了。
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太烧钱了,万一有人想搞量子力学搞对撞机,那就算把整个临海市财政局给献祭了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脚踏实地,稳步进取’——这就是叶知秋和林国栋为临海市安排的路。
-------------------------------------
尽管临海市已经明确对外面释放过信号,可真当乌云压头时,还是有很多人张皇失措地拖了关系想要来临海市。
毕竟同那些牛棚与农场相比,临海市的环境可以算得上是天堂了。
但是规定放在那儿,中央下发的文件已经定了基调,叶知秋和林国栋也无能为力。
因为太多电话打进来,叶知秋索性拔了自己办公室的电话线,听不到电话铃声响起就默认为没人找。
林国栋更绝,他直接换了个办公室,让他的秘书负责接电话,而且他的秘书是没有权利答应那些人的,只能同那些人疯狂道歉。
“不好意思啊许教授,我们这边去年三月份就不再引进人才了,市里的人才储备已经饱和了,实在没有地方安排,真的很抱歉,文件也已经确定了,您再联系联系别的地方吧。”
电话那头的许教授气得心绞痛,捂着心口问,“就□□们一个不行吗?你同林市长说说情。”
这样的电话,林国栋的秘书一天能接两百通,他一边干着自己的活儿,一边满脸木然地回着消息,“抱歉哈,这个真不行,去年三月三十一号就是最后的截止期限了,上面也有文件要求的,三月三十一号之前来的人我们全部接收安排,三月三十一号之后一个人都没进过,您就别让我为难了哈!拜拜,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许教授:“……”你不让我们去临海市,我们怎么会愉快?
还有人拖了胡滨过来说情的,找了高玉教授来同叶知秋疏通关系的,这些人都同叶知秋的关系不错,可叶知秋全都拒绝了。
规矩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叶知秋不可能为了一两个人而害了那些已经在临海市内稳定下来的人。
-------------------------------------
六六年的春风很冷,但更冷的是读书人的心。
高考停了,学校也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路好像变成了一条死路,满腔热血的学生们开始走出课堂,去广阔天地中搞建设(接受生活的暴击),某些政治意识存在问题的专家学者也被清算。
有人无辜,有人活该,无辜者在哭嚎,活该者佯装喊冤,可世道就是这样。
或许你一身清白,但你身在污浊池中,你就是脏的。身体清白,脑子不清楚,也是脏的。
能在混乱中活下来的人,向来都只有懂得审时度势的聪明人。
在全国各大报纸上频频亮相的临海市也低调了很多,原先属于临海市的那些板块现在都变成了红色内容。
叶知秋不再像之前数年那样频频出差走动,她安安分分地待在临海市,一面宏观调控全市的经济发展,一面积极转化工农兵大学内部的科研成果,为临海市内的企业贡献更多的技术力量,另外,她也有时间回归家庭了,每天晚上一到五点就下班,盯着三个孩子在家学习。
她时不时地就从自己空间中拿出几本自己当初从各处淘来的书,待三个孩子学完后,再收进空间里。
工农兵大学那边的专家学者们也都知道叶知秋有一个‘秘密的藏书库’,他们需要用到什么书时,若是实在找不到,就会去财政局递个单子,叶知秋找到后会顺路拿去工农兵大学,待那些专家学者们抄完之后再还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