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台湾后,施琅作为守将留守在外,而姚启圣则随军回到京师。
礼官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唱辞,提到“庆祝收复台湾”,这仿佛是个欢迎礼,欢迎他一别经年,离京城多年掌平台事宜,而今终于凯旋而归!
康熙特命胤祉与胤禛也来参观此次阅兵,其景象之盛,比之胤禛记忆中的八旗军更加有锐意。
看到尤有锋芒的八旗军,胤禛一阵恍惚,原来这个时候的八旗,还有虎狼之师的模样,他们还没有堕落成他记忆中的安逸模样,现在这个时间,可真是个好时候啊!
胤禛感觉到了什么,他微微瞪大了眼睛,注视起了最后一队映入视野的火器兵。
掌火炮、枪,大清的火器营比上一世提前了整整七年问世!
他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交叉路口,重活一世才发现,原来在早些年,大清错过了那么多的机遇。
而现在,“得天所授”的太子,用他那双手,硬是扯着汗阿玛的裤腰带,去将这些的流逝在记忆中的机遇一一抓在手心之中。
阅兵仪式过后,将举行国宴,为凯旋归来的姚启圣所带之军庆贺。
这也是第一次不是在朝堂场合,而是在国宴开始之初对有功之将进行奉赏,圣旨一下达,气氛更为浓烈。
从恩怨分明的侠义青年,帝王眼中的天才刺头,到战功赫赫的平台心腹重臣,姚启圣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花在了为康熙披荆斩棘上,临到老年,一身伤病。平台之功,功劳最高在于他,帝王赏赐了所有人,却唯独忘记了他。
功高不赏,是已无可赏,还是帝王心中另有芥蒂?
姚启圣猜测不透,郁结在心。
他已经做到了福建总督的位置,若进一步,则为兵部尚书。三年前,他本已经被授予兵部尚书虚衔,却最终调任回了福州。
而今兵部尚书之职已有李之芳担任,姚启圣进不得。
康熙不止一次在胤礽面前吹嘘自己年少时的“丰功伟绩”,说他费劲千辛万苦收服了才高孤傲的姚启圣,这才有了一位才华可堪在世诸葛亮的“军师谋臣”。
胤礽回忆起康熙曾经对他说的话。
“冲锋陷阵,功在施琅,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在姚启圣。(1)”
所以,当听见康熙招姚启圣来御前喝酒谈话时,胤礽顿时来了兴致,目光炯炯有神地投向了这一位“当世诸葛亮”。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出自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第150章
胤礽竖起耳朵听康熙与姚启圣说话,帝王看到姚启圣两鬓斑白,感慨良多。
当年姚启圣还是个“行侠仗义”的青年,他则还是个刚继位的幼帝,而今锋芒毕露的青年两鬓寒霜,佝偻着背,幼年的帝王却已经长大成了锐意锋芒的雄狮。
岁月会无情的催人老,也会在磨砺中,将一个人雕琢成熟。
康熙轻叹道:“熙止这一回,可给朕出了不小的难题。”
姚启圣的字为熙止,得帝王亲切地称呼为字,时光顿时倒流回了从前他们君臣相得的时候。
姚启圣微微一怔,红了眼眶:“臣,知罪。”
胤礽歪歪头,一头雾水。
他不是平台湾的大功臣吗?怎么又变成有罪了呢?
“四万七千余两帑金,”康熙摇了摇头:“户部不批,你就自己挪用,如此作为,视国法于何地。”
姚启圣跪拜帝王,坚定不悔:“时不待人,军机不可失,将军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为了胜利,臣不得已为之,此番回京,便是要当面与皇上请罪,功过是非,臣之身家性命皆系于皇上。皇上会给臣一个公道。”
“公道?国法比公道更重要,你这难题出给朕,是料准了朕不会动手杀你?!”
康熙气笑了,盯着姚启圣那张至今都能看出几分桀骜不驯的老脸,血压蹭蹭地往上飙。
小美给胤礽汇报康熙不那么稳定的高血压,发出了赞叹。
【原来不止大朋友会把爸爸气得血压升高,还有大臣有这样的胆子,会将皇上气得血压升高啊!】姚启圣还是道:“臣自知有罪,却并不后悔。”
就是这桀骜不驯的臭脾气,这从年轻时候就让康熙又爱又恨的耿牛脾性,让康熙脾气也跟着火了起来。
太子气他,康熙还能动动手揍他小屁股,给儿子一顿父爱如山的问候,姚启圣气他,他总不能揍姚启圣一顿。
老臣年岁大了一身病痛,说不定折腾折腾就死了,康熙哪儿会在这个节骨眼对功臣下手?
姚启圣这次回京城,不仅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封赏,其实最开始,康熙压根就没打算将他召回来。
除去功劳太高,赏无可赏以外,姚启圣还背了接近四万七千余两的“帑金”。
帑金可不止是金子,那是国库中的金子啊!
这一大笔钱被他用来建船、改造军械,这是大臣擅自使用国库财富,这回他回京城,户部两位尚书来劲了,第一件事就是参奏姚启圣,要求他还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