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7页
    这是梅涣青特意调制的独家养伤膏,顾乔用削好的薄木片蘸了药膏,然后轻轻地覆在沈昭的伤口上。
    木片略微冰凉,顾乔一点、一点轻轻地帮他将伤口全部敷上药。
    她敷得极其认真,生怕自己手抖戳到他伤口的嫩肉。
    察觉到伤口处一下、一下轻微的动作,沈昭不禁偏头,然后就瞧见顾乔认真的神情。
    两人距离极近,沈昭一瞬间就被那双认真的、黝黑的、清澈的眸子吸引了去。
    仿佛,她的眼里只有为他上药的这一件事。
    而她全神贯注的时候,眉头微蹙、唇角微抿、神色严肃,连呼吸都是轻的。
    沈昭呆了呆,忍不住认真地瞧着她。
    到了冬天,她的皮肤好像变白了许多,细腻的脸蛋上,薄薄的绒毛都可以瞧见。
    “好了!”她突然收了手,然后扭转头来看向他。
    沈昭突然有些慌乱。
    顾乔却被他的眼神看得有些愣,随后伸手抹了把自己的脸,“怎么了,我脸上有什么脏东西吗?”
    见她那一双明丽清澈的大眼睛朝自己望过来,沈昭连忙垂眸,“没、没有。”
    顾乔扁了扁嘴,还是用手揩了一下脸,然后才拿了干净的纱布帮他把伤口包扎起来。
    等弄完这一切,她立即急匆匆地带着脏的纱布去了井边,完全没有发现沈昭的脸涨红得堪比煮熟的虾子。
    而她打了盆井水,等到水面平静后,忍不住对着水面认真又仔细地瞧着自己的脸。
    “奇怪了,不脏啊。”她皱着眉头,这才将纱布丢进盆里,清洗起来。
    等她将纱布洗干净晾起,顾婆子这边的糯米已经蒸熟起锅了。
    “做甜酒酿了,巧儿你不是要看吗?快过来。”顾婆子在灶房门口朝顾巧儿喊道。
    顾乔忙将最后一块纱布搭在竹竿上,然后擦了手急匆匆地进了灶房。
    第178章 请吃喜宴,一见钟情(三更)
    沈晚对做甜酒酿也感到好奇,梅氏笑着抽走了她手上的麻线,对她讲道:“去看吧。”
    “谢谢干娘!”沈晚跟着沈昭叫梅氏干娘。
    这几日相处,沈晚已经同梅氏三人熟络起来,行事也大方多了。
    两个小孩围着顾婆子,看她怎么做甜酒酿。
    只见顾婆子将蒸熟的糯米倒进了筲箕里,然后打来了干净的井水,竟然直接浇在了饭粒上。
    这就是个急速降温的过程。
    随后她拿来了一双长筷子,将糯米饭粒扒开,使其松散。
    这时候糯米饭粒仍在冒着白色的水汽,还有微微热度。
    顾婆子将从城里买来的酒曲洒在了上面。
    顾乔发现,那就是些白色的粉末,不免感到十分神奇。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
    古人竟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用于酿酒的酒曲,如麦曲、米曲等,这才有了后来酿酒业的长足发展。
    等顾婆子将酒曲与糯米饭粒拌匀了后,她又找来了一个干净的木盆,然后将筲箕里的糯米饭粒倒进了木盆里。
    接着,她将木盆里的饭粒用勺子压得平平整整。
    “接下来呢?”顾乔好奇。
    “接下来啊,咱们得耐心等待。”顾婆子一边回道,一边找来了木制的小锅盖将木盆盖住,然后又去卧房里拿出了去年的那床破棉被。
    沈晚瞧见她竟然用破棉被将木盆裹了个结结实实,还将裹好的棉被放到了地炉旁,忍不住问道:“奶奶,这木盆还要烤火吗?”
    “这得暖和才能酿成甜酒,这两天啊,火可不能熄了。”
    所有的美食都需要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尤其是这古代,因为存储受限的原因,大部分的美食都需要发酵,自然就更需要时间的考验。
    顾乔想到甜酒的美味,就忍不住流口水,不由得期待起两日后揭开锅盖后的场景。
    只是还没有等到甜酒酿好,罗洪便来了。
    沈昭已经可以下床,但顾婆子她们一合计,只怕罗洪将沈昭接回去后又让他干重活,便让沈昭装作重伤下不了床的模样。
    罗洪听说沈昭虎口逃生,又见他瘫在床上精神萎靡,巴不得顾婆子一家人留着他,只说想把沈晚带走。
    “罗家侄儿啊,昭儿他也是可怜,现在伤重动弹不了。他最是亲近小晚,便让他兄妹二人在一处好了。马上就要开春了,也不知道昭儿能不能赶得上族学开学。我们族老可是应允了要帮昭儿和小胖出束脩的呢,这多好的读书机会啊。”顾婆子说着,一边说一边抹眼泪。
    果然,罗洪听到这话,再不说其他,只道麻烦顾婆子一家照顾沈昭了。
    嘴巴上说着麻烦了,特意来一趟却不见带粮带米。
    等他走后,顾乔不禁冷哼一声,“若不是用罗小胖的束脩敲打他,恐怕他愣是要将小晚拉回去做苦力。”
    “嘘。”顾婆子让她小声些,别让沈晚听见了。
    顾乔撇了撇嘴,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这罗洪若不是为了将沈晚抓回去当苦力,只怕压根不会登门。
    沈昭和沈晚在她家呆着,他正好节约粮食。
    这一趟过来,不过是为了确定沈昭的情况,好做打算而已。
    顾乔这心里正不平,没想到院门又被人敲响了。
    “谁啊?”顾乔连忙到院子里去开门,一见是顾旌,她不由得愣了愣,连忙喊道,“旌叔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