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好吃的,也吃过很多次了。
玲子端着碗,跟做贼似的,“妈,咱们什么时候走啊?”
宋红米咽下饺子,“才两天,就不想待了。”
仨孩子一起点头,非常整齐。
不是通过气,就都是这么想的。
宋红米低下身子,压低声音,“明天咱们去姥姥家待一天,然后也就三四天吧,就回县城,到时候会在县城待一个月。”
按照柳宵的意思,做完手术休息个七八天就可以。
她不同意。
决定多待一阵子,让他彻底养好的。
因为之后要去西安。
可是没有直达车。
估计要去市里倒车,甚至可能要二倒,再到京城倒一回。
加起来,恐怕要坐八、九天的火车。
就算都买到卧铺,估计也要累的不行。
所以她才坚持多待一个月,正好拿毕业证了。
玲子仨人都很高兴,连饺子都多吃了两个。
……
下午柳宵让柳爹柳母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叫到东屋“开会”。
因为没让另一半参加,宋红米自然也没进去。
她不耐烦两个嫂子问东问西的,就教孩子们数数。
明显玲子她们比他们强出一大截。
两个嫂子自然也看出来了。
开始询问如何培养孩子的。
宋红米对这个话题还是挺有兴趣的,说了不少。
而且也不是太高大上的,在村里也可以的。
但是两个嫂子就认为太费事了。
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散养,让她们一下子改变,也是有些难为她们了。
不过宋红米还是说了读书的好处,希望她们能重视吧。
不得不说,高考还是很公平的,给了普通百姓一个晋升的机会。
两位嫂子都很不以为然。
大嫂更是话里有话,读书多费钱,还不如有门手艺做买卖。
二嫂的意思是要是读书种子,她砸锅卖铁也供,可柳家祖坟没冒青烟。
宋红米也就不再多说了。
还是那句话,思想的转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那边开会还是挺快的,很快就出来了。
大嫂、二嫂也被叫走了。
柳宵对着宋红米点点头,表示一切尽在掌握。
……
晚上柳宵才和宋红米讲经过,他和兄弟姐妹说他以后会在大城市打拼,不回农村了。
可是爹娘这,他还是要赡养的。
家里的地让大哥种着,产的粮食就当他奉养爹娘的。
毕竟日后他不能床前尽孝。
柳大哥同意种地,但还是唠叨种地不挣钱,顶多是辛苦钱。
万一爹娘生病了,他们都拿不出钱来。
柳宵就问他啥意思。
柳大哥就提出想学卤肉手艺。
柳爹也跟着做保证,不会让他师傅知道他外传。
柳宵最后只能“被迫”答应了。
但是他有要求,那就是每个学他手艺的月月都要交钱,不多要,卖十块钱的货给五毛。
这五毛他也不要,给柳爹柳母。
让爹娘留着盖房子或者存农村信用社,如果生病了,这就是看病钱。
这次柳爹没反对不让教女儿们,可能也琢磨多点人学就多些人给他交钱。
柳宵让她们别贸然做决定,都找另一半商量好的,别再不愿意,为这个闹矛盾。
谁决定学,要签字画押的。
最后自然没有傻子,都要学。
都和柳宵签订了契约,因为不想外人知道,柳爹、柳母做了中间证人。
之后柳宵让她们买调料、食材和秤。
这秤不是平时量货的那种,是中药房秤中药的那种小秤。
他也是为了他们考虑,没有这秤,就无法称重调料,他们一时半会学不会。
定下的日子是后天下午教,买东西的钱他们自己凑,他不参与。
“所以一点不耽误陪我回娘家呗。”宋红米很是满意。
细算下来,她们是有些吃亏的。
毕竟现在柳爹柳母身体不错,还能下地,根本不存在养老问题。
农村都是这样的。
但是他们又是田地又是手艺的,看着感觉付出不少。
但于他们来说,真不多。
这时候土地不挣钱,相反各种税还要交公粮,一年下来也就是个辛苦钱。
要不然也不会南方出现打工潮,很多土地荒废了。
至于手艺更是无本买卖。
就算按照之前教学来收费,一人五十块,也就是二百五十块(又是傻子数)。
也不多。
所以这是个双方都觉得占了便宜,柳爹柳母又实在受益,对三方都好的事儿。
“不耽误,我和会计说好了,明天借咱们自行车。”有了自行车就方便了。
宋红米脱口而出,“你当自己是‘三哥’呢。”
三个孩子呢,怎么坐。
又不会像印度三哥玩杂技,一辆摩托车能坐十来个人。
她们可没那本事。
“可以地,你在后面抱着欣欣,让玲子和盼盼坐前面。”柳宵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你也不怕把车胎压扁了。”回头会计心疼死。
抽你两盒烟,把自行车搭进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