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46页
    他又紧接了一句,别人都说我喝多了酒,杀了叶儿姑娘。可是那天我才刚刚到意春楼,一杯酒就没有喝过。
    他说的很诚恳认真,不像是在撒谎。
    纪云舒嘴里轻声念着,打开的窗?倒地的屏风?砸在地上的杯子?一只被掐死的猫?
    有何关联?
    她问,你说叶儿当时很着急的拉着你进的屋子,她要告诉你一件事,而此事,可能牵扯甚大,所以让你知道后去报官。
    是,但是她没有说完,我就被人给打晕了。
    可她自己为何不去报官?反而要告诉你,这不是很奇怪。
    是奇怪!
    可
    我也不知道。
    你说的话是真是假,我自有办法去证实,我问的,也差不多了,你们可以走了。
    打发!
    可是景容却看向乔正,乔大人留步,本王想与你谈一谈。
    谈一谈,那四个字,瘆人的很。
    第574章 大鱼上钩
    景容单单留下了乔正在厅内叙旧。
    两人虽然在京时也交谈过几次,可交情并不深,尚且不说他乔正暗中与亦王府走得近这一点,就论两人的身份地位,就根本不适合久坐攀谈,免得落人口舌,道皇子与六部其一挂钩,安他一个密谋之罪。
    到时候,祁祯帝就算不砍了他的脑袋,想必,也会疏远不用,处处压制他。
    此时,没有人说话!
    乔正望了望景容,又赶紧将目光移到了别处,倒不是心虚,只是瞧着景容那张冷厉淡漠的脸,他胸口便莫名有些惶恐起来。
    景容则用手指夹着茶杯的盖子,有一下没一下的往下轻轻扣着。
    杯盖碰杯口,发出清脆的响声,不轻,也不重。
    却敲得乔正浑身发麻。
    他终于将视线一正,开口问了一句,不知王爷还有何事?
    闻言,景容薄冷的唇扬了一下,露出一副回忆的模样,本王还记得,早些年,父皇曾当着众人的面,将大临天下比做一把利剑,将乔大人则比做是利剑上的玉坠子,衬得那剑锋芒如炬、格外生动,可见,父皇很重用你,而多年来,乔大人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那是下官应该做的。
    乔大人身在吏部尚书,位居一品,那位置,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如今朝廷也正是用人之际,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你却辞官还乡了呢?
    原来,是要与他论这个啊!
    乔正似乎在脑子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不瞒王爷,只因下官年纪着实有些大了,故而,便开始想念起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何况,京城卧虎藏龙、人才辈出,有资格做吏部尚书这个位置的,大有人在,下官倒不如辞官还乡,给后辈一些机会,自己来御府做个小小的知州,离亲人近一些,也能继续效忠朝廷。
    这理由,景容挑不出刺来,
    可他意不在此!
    转而问,新任的吏部尚书彭元海,据说,是乔大人你的门生?
    直入正题。
    乔正是个精明的人,猜出景容的意思了,便回道,其实,也算不上是门生,只是平时有空的时候,就随便教了些东西给他,他好学,就都记下了,这次下官辞官,他成为新的吏部尚书,也是预料之中的。
    那这个彭元海,究竟是何人?本王倒是有些好奇了,毕竟以前,没听说过他。
    此人,是于夫子的学生,早些年中了榜眼,本是在翰林院就职的,后来下官见他处事细心,就将他带到了吏部,做个小侍郎。
    鸣山书院的?
    没错。
    这就有趣了。
    景容笑笑,喝了一口茶。
    原来是于夫子的学生啊,怪不得连本王他都敢参。
    王爷说的,是吏部参本一事?
    哦?还以为乔大人辞了官后,双耳不闻窗外事,哪里知道,原来你耳朵倒也没闲着。
    下官只是听了几句。
    这么说,此事在京城传开了?
    王爷忧虑了,王爷一路前来御府,虽然擅自革去了不少官员的乌纱帽,但也是为朝廷除去几个祸害,该奖,何况,皇上心中明白,一定不会问责。他道的也不知道是真心话,还是拍马屁。
    景容觉得这条鱼大概要上钩了,便问他,那么,依乔大人来看,那彭元海哪里来的胆子参本王?他明知父皇不会问责,何故要这样做?更奇怪的是,往日里都要筛选折子的通政使,偏偏一本不筛的往父皇面前去送,这其中,莫非是有什么关联?
    乔正猛然意识到,这位王爷原来使在套自己的话。
    可现在,他已经在鱼钩上了,没有退路。
    只能说,彭元海参王爷,应该只是新官上任行的一计罢了。
    那通政司那边如何解释?
    这语塞,下官就不知了。
    本王得知,通政司的曲大人是亦王举荐上去的,而乔大人你一直以来,也与亦王府走得亲近,乔大人你一辞官,彭元海就开始往上递折子、参本王,莫非本该参本王的人是你乔大人,却可你却担心自己牵扯其中,故而,赶紧辞官,将那烫手的山芋交给你的门生彭元海,不知道,本王说的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