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件事情之后,沈娇宁取消了每晚去沙滩散步的项目,改为每天从练功之余抽出半小时,看当天的报纸。
确定报社刊登了莱斯特主席的声明,后续也没有再写关于她的谣言,才能放心。
第二轮比赛的前夜,她站在酒店的窗前,抬头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她和祖国人民看到的是同一轮月亮。
她准备等比赛结束,就跟汪部长说把她调回南方军区。
……
第二天,瓦尔纳大赛青年组女子独舞第二轮比赛正式开始。
沈娇宁昨天已经把配乐磁带交给组委会,她现场听过一遍,磁带完好,没有出现任何损坏。今天她只需要拎着自己的演出服、道具和化妆包到比赛后台,然后自己化妆、梳头,丝毫不见慌乱。
一个人比赛,她不需要再照顾集体,上台前平静而空闲,还有时间握着剑静静地酝酿情绪。
她的打扮实在与这里的其他舞者大相径庭,那些小天鹅、卡门、葛蓓莉亚都用一种惊奇的眼光看着她,好像她就是天鹅群里那只丑小鸭,整个人与这里格格不入。
只有先前见识过她实力的黛芙妮没朝她看。她正无比庆幸,自己第二轮被排在了沈娇宁前面。
这种时候,先跳完就是一种解脱,在沈娇宁后面上场实在太影响她发挥了。
沈娇宁没有在意任何人的目光,她的思绪已经飘到了铁马冰河、尘土漫天的古战场,耳边是战马的嘶鸣与冲锋号的呜咽。
前台,评委们正一个接一个地看着美丽的芭蕾舞者上台,跳大家都很熟悉的舞蹈。
说是自选动作,但也都是从经典舞剧里面挑选出来,再加以小幅改编,总之一切都很常规,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舞蹈。
直到主持人说:“下一位选手,来自中国沈娇宁,她的舞蹈是,《木兰》。”
评委和观众们纷纷交头接耳了一下,已知的舞剧里面并没有一部叫“mulan”的,这是什么舞蹈?
此时国外对花木兰的了解还很少,只有一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评委说:“好像是他们历史上的一位女将军,替父亲上战场。”
他们还想说更多,但音乐已经开始,不是西方舞剧常用的交响乐,听起来悠远而苍茫。
几位拥有世界级荣誉的芭蕾大师,抬头看向舞台,只见一个英气的女舞者,身着大红窄袖劲装,腰间缠了一块银腰带,看上去分量不轻。
头发是盘起的,但不是芭蕾盘发,像欧洲街头卖的肉丸子,圆圆一颗。手里还握了一柄剑。
她一身红衣,拖剑而行,走到舞台中心,眉眼间几乎有一股煞气;挥剑而出,坐在最前面的评委甚至能从音乐声中听到利刃刺破虚空的声音。
他们不自觉地瞪大了蓝眼睛,这每一个动作确实都是芭蕾,可怎么就是觉得跟其他所有芭蕾舞都qing长lz不一样?
难道是因为配乐?
战鼓声和马蹄声配上芭蕾的挥鞭转和大跳,就会有一种策马奔腾的感觉吗?
万里黄河,涛声滚滚,她一个人在台上演出了千军万马。
更何况她跳得这么高,仿佛要跃过战场上的重重阻碍。
莱斯特主席不由心想,这个舞者,难道超脱了地心引力吗?
所有人都被她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吸引,沉浸在古代女将军悲壮的厮杀中,忽然,配乐发出了“滋滋”两声噪音。起初没有人在意,他们完全被舞蹈震撼了,实在无法分神注意到这样的小细节,直到又过了一会儿,配乐声突然完全消失。
观众哗然,评委们也揪起了心。
配乐出现问题是很严重的舞台事故,会严重影响到舞者演出,而瓦尔纳大赛的规则是,选手只有一次上台的机会,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中断,都没有补救的余地。
因为一旦出现舞台事故失误,给观众留下的不良观剧印象无法扭转,因此才有了这条规定。换言之,不管这名选手真正的实力如何,这一届比赛,她已经与奖牌无缘。
而下一届瓦尔纳大赛,是两年后。
莱斯特想起这个小姑娘几天前让自己去医院为她见证鉴定结果的样子,有些惋惜。舞者的职业生涯太短了,两年,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他们情绪复杂地去看台上的舞者,她本来有机会成为这届比赛的黑马,可现在,一切都完了。他们想,她也许会哭,历届不乏有哭着下台的舞者,但因为她格外的美貌,倘若她哭了,想必是一件很令人心疼的事情。
台上的女将军真哭了。
却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作为一个失败者流下廉价的泪水,她是作为一名将军,俯下身,用双手去挖战友的尸体。
然而,尸体已被战火几乎焚为灰烬,她要挖出来谈何容易,一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可她仍不愿放弃,热泪滚落在烧焦的土地上。
她的神情如此痛苦,又如此坚强,那柄古式长剑躺在她身边。而她双膝跪地,试图从染血的土地里挖出一同出征的将士。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多少英魂葬身战场,替父从军的女将军赢得了战争,但回望自己身后的队伍,幸存者寥寥。
英勇的女将军,却也有一颗柔软的内心。
台下观众和评委终于反应过来,她没有停下!她在静默的舞台上用肢体,完成了一段无声而感人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