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8页
    田唐坐在自己的床上,翻看现在的任务进度。
    教育兴邦和工业兴国的任务都是大任务,必须得一步步慢慢来,就算着急也不可能加快脚步,任务进度只能靠时间磨。
    技能任务升级最快的主要是开垦、种植跟采集(农作物),自从第二块良田被开垦出来,这三个技能的升级速度比之前更快了,对应的,任务奖励也变成了寻常的奖励,只有技能满十的时候,才会有大奖励。
    升级速度比较慢的技能是庖丁、厨师跟采集(药物),这三个技能对比的话,药物的采集技能由于农田里同时还在种植三七,进度也不错。
    庖丁和厨师技能之前比较慢,但自从动物养殖基地和套餐出现之后,这两个技能的升级也在稳步上涨。
    三级村落任务,总共是村民、木屋、学堂、纺织工坊四个需要达标的项目,这其中学堂和纺织工坊已经完成任务,但是村民和木屋还差一点。
    其中村民的人数是(212/300),木屋是(80/100)。
    总体来说,由于80栋木屋里有40栋不属于新木屋,40栋新木屋里又有10栋被白家人包圆,真正留给村民的只有其中30栋而已,数量还远远不够让村民们入住。
    现在因为新木屋数量不够,不得不住在老木屋的村民还有近100人,不把这些人的住所问题解决,就算来了新的村民,也没办法安置。
    现在摆在田唐面前的有几个问题,一个是住所,一个是工作,一个是赚钱。
    住所是村民的住所,工作是村民们赖以为生的工作,赚钱则是她自己需要发展田家村,方方面面都缺不了钱。
    不过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暂时也只能一步步往前走,没办法做到跨步前进。
    睡觉之前,田唐又用厨师技能做了一些套餐,放在交易大厅出售。
    动物养殖基地出现之后,肉类的数量依然不够,但是蛋类却已经不缺了,现在她的养殖基地里每天平均每天都能下30个鸡蛋和20个鸭蛋,这其中大约有5只是受精鸡蛋和3个受精鸭蛋。
    受精的蛋用于孵化,没有受精的蛋暂时也没有出售,而是做成蛋羹,搭配套餐出售,每一份套餐是半只蛋,总体价格便宜,又可以补充营养,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
    甜菜已经长了几茬,因为每次种植的量都不大,收获的数量也不多,田唐依然是将它作为套餐的其中一种做菜的原材料,给部分菜增加了一些甜味。
    蛋羹加上甜味,价格又便宜,不少村民在日常劳累之余,也都乐意偶尔犒劳自己,因此田唐几乎每隔三天左右,就需要补一次货。
    将套餐全部上架之后,田唐正打算睡觉,眼前却突然跳出一个提示。
    【村民想要一个澡堂,只要2两银子就可以满足,是否满足村民的愿望?】
    田唐:……
    到底是哪个村民,竟然真的开始许愿了?
    不过仔细想想,这年头洗澡确实不太方便,别说是这些村民,就算是原先田家村的村民,到了冬天也几乎是不洗澡的,主要是因为这年代保暖措施一般,要是不小心在洗澡的时候感冒,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风寒。
    在医学水平落后的古代,一场风寒就有可能要一条命。
    田唐迷迷糊糊那几年,每年冬天洗澡的次数就屈指可数,只有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洗澡的次数才会多一点。
    现在田家村有两百多人,跟村里人口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别说是住在旧木屋的村民,就算是住在新木屋里的村民,估计也只是偶尔敢就热水擦一下身,或者是在做好严密的保暖措施后,再洗澡。
    田唐选择的就是后者,只是她忘记了,不是所有村民都会像她一样奢侈。
    如果田家村有一个大澡堂,不仅方便村民使用,也方便她使用,直接去大澡堂洗澡,可以省去她不少时间,也免得每次洗完澡之后来回折腾。
    怎么想都觉得这个澡堂如果真能建成,算是特别划算的买卖。
    这么想着,田唐点击选择[确认建造],然后把澡堂的位置依然摆在河边,进水是从河里进,出水则从另一边往沟渠里走,最终流到林子里。
    好在这时候洗澡主要用澡豆,属于纯粹的天然物品,不属于化合物,就算洗澡后的水流到林子里,也不会对林子造成污染。
    这次建造澡堂除了用到木头之外,还用到了一些特殊的土坯材料,一方面确保烧火的时候,热度能传到大水桶里,另一方面起到隔离作用,确保烧水过程中火星不会落到澡堂的木质主体上。
    同时顶部还做了特殊的设计,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吸收部分的太阳光,对木桶里的水进行加热作用,算是一款极为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澡堂一共有10个隔间,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男女隔间的比例是4:6,男性占4间,女性占6间,同时将两边的隔间从中间彻底隔开,并进行封顶处理。
    每个隔间里的设备都是类似淋浴的结构,只是把现代的淋浴莲蓬头改成木质的管子,开关也是木质的开关,使用方法跟现代的淋浴类似。
    确认建造之后,田唐躺在床上都忍不住开始畅想在澡堂里洗澡的生活。
    澡堂属于特殊建筑物,几乎是晚上田唐确认之后,田家村的澡堂就在不知不觉间建造完成。
    第二天早上,有些村民按照习惯来到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