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7页
    这几十号人,正是宁江卫所的将兵。他们的驻地在城墙边上,那夜城内外的水位暴涨,城墙竟是叫冲出了个豁口。原本蹲在城墙上避水的众人唬的四散奔逃。邵大川与同僚郑阿宝带着几十号人,直往玉峰山上躲。他们乃本地人,最熟地形,亦经过无数次大小水灾。知道此时呆在城内,弄不好便是死路一条。不如往山上寻生机。
    玉峰山不大不小,里头也没什么珍禽走兽。但大水侵袭之下,少不得有淹死的山羊野兔。宁江卫众人皆是偷吃打猎的好手,在山里搓了几根藤条,竟是在水里套了二三十只野兔、五六只羊,还有不知多少只竹鼠、花蛇、斑鸠和野鸡。城里百姓饿的两眼发绿,他们倒在山上吃了个肚儿溜圆。然躲在山上并非长久之计,且他们亦要寻找亲友,于是趁今日出了太阳,把路晒的好走了些,他们便一人扛着一大包袱野味,浩浩荡荡的从山上下来了。
    邵大川和郑阿宝乃当官的,他们自然不肯干苦力,空着手在土路上慢悠悠的走着。恰好路过城隍庙,郑阿宝看着满地狼藉,气的大大的呸了一声:“白瞎了那多香火,半点不管事!回头喊兄弟们拆了它,好叫城隍老儿吃个教训!”
    “还用得着你拆?老天早看不过眼了!”邵大川在月光下指着倒塌了大半的城隍庙道,“主殿都不见了,剩下点木头搬回去劈柴拉倒。”
    郑阿宝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先前没看清,此刻被邵大川一提醒,仔细看去,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城隍庙皆是六七寸粗的木头做的梁柱,最结实不过!它都塌了,那城里……”
    邵大川并众人听得郑阿宝的话,登时脸色剧变!长居河边江边的人,皆通水性,便是妇人亦是凫水的好手。因此单发大水,他们大抵能跑脱。再不济多半人家皆有乌篷船,涨水了家里躲不得,船上总躲得。是以他们跑去山上的,此前骂归骂,可江淮人家,叫洪水祸害习惯了,倒也犯不着哭天抢地。可若是水急的连城隍庙这等建筑都能直接冲垮,那寻常人家……
    想到此处,邵大川等人再没了指天骂地的心情,连同兵丁们,扛着东西,撒腿往自家狂奔!每个人心中都闪过了同样的念头。
    千万不要……家破人亡!
    与此同时,八百里加急的江南水灾密折抵达了京城。宫门闭锁,宫外的华阳郡公率先接到消息。他急切的拆开信,在一片密密麻麻的受灾府县里,清晰的看见了“宁江府”三个字,脑子顿时嗡的一下!
    澄哥儿不会水,华阳郡公拿着信纸的手轻轻抖动着,他……还活着么?
    第235章 灾报(4-24第三更)      江南灾……
    江南灾情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永和帝端坐在御座上,阴郁的道:“想来,诸位都称心如意了?”
    “够了!说正事!”章太后一声怒喝,打断了永和帝的阴阳怪气。早起接到消息的她此刻脸色无比的难看,一则台风过境导致四府六十多个县一片狼藉,伤亡不计其数,财产损失不可估量;二则大水封路,交通断绝,杨景澄生死未知;三则便是永和帝不分轻重,要事当头竟在耍小孩子脾气!尤其是最后一条,章太后恼的恨不能当场摁死了这废物,也愈发不可容忍比永和帝更废的长乐有任何一丝可乘之机!
    章首辅亦是险些被永和帝噎了个跟头,论做太子,杨景澄确实比长乐强,但是否真的合适暂未可知,横竖比起老练的华阳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这不奇怪,他才出仕多久?六部九卿各自的职能和地盘都未必搞的清,能看出甚子丑寅卯?永和帝认准了他,无非是他既不是章太后的人,亦不像华阳那般敢公然叫板。然江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做皇帝的先只顾心中的那些小算盘,未免太失人君气度。
    华阳郡公倒是早知道永和帝的脾性,压根懒得搭理,面无表情的应付了事。可这会子他确实不好受。杨景澄出京全为了他,而宁江县也正是他亲自挑选。他当时想宁江地处江南,富庶平和,又不似武林、徽州这些地方豪强纵横,是个安逸的好去处。
    却没考虑到江淮地区常发洪涝,实是他思虑不周!
    尤其是但凡杨景澄过了端午节再走,也不至于赶上百年一遇的大台风。原本在京中呆的好好的公子哥儿,全因他而遭此一劫!若是旁人便罢了,他至多叹息两句,补贴些银钱。偏偏是他的兄弟!桩桩件件替他打算、离京都不忘叮嘱父亲照应他的兄弟!
    华阳郡公知道自己应该把心思放到如何赈灾上去,可此刻当真心乱如麻,两耳朵听着户部的官员七嘴八舌,脑海里全是杨景澄在漫天大水里挣扎的可怖景象,竟是硬生生把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
    偌大的天下,灾荒实不稀罕。此番台风由海州登陆,经东阳、过徽州,至宁江府止。起先风力强劲,大雨便随着大风快速掠过。因此海州、东阳、徽州三府乃风灾,房屋倒塌、人畜压伤,道路倒未曾断绝,知府的折子与朝廷密报前后脚的抵达,虽不知风灾详情,亦可估量一二。唯有宁江府,风力所致时已有减缓,雨云停滞上空瓢泼而下,致使河水暴涨、山洪爆发,朝廷各处的哨所与驿站,只能报个灾荒,至于府内到底是甚景况,无一人知晓!而丁年贵发出的信件,亦叫水灾挡在了辖区内,根本就没送出来。
    于是朝上索性先放着宁江府,且先梳理其它三府的情况。当年免税是肯定的,但拨多少银钱米粮去赈灾,少不得各抒己见。又有户部乃朝廷仅次于吏部的衙门,虽是章太后的地盘,亦让永和帝掺了不少沙子。在朝为官的规矩便有一条对人不对事。赈灾不赈灾的不提,彼此先掰掰腕子再说。因此毫不意外的,昭仁殿再次吵成了一锅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