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页
    最终画风成功统一成了个花甲之年的耆儒,不满这浊世沧海横流,愤而归隐,沉迷于西学,或许有两三个异族好友,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为往圣继绝学。
    估计这些人做梦也想不到,所谓的“三五”先生其实是个头顶呆毛的少妇(划掉)姑娘。
    张幼双面前这封信,来信者是位新考中的举人,信中说仰慕三五先生已久,终于无法抑制向往之意,冒昧来信。
    并恭恭敬敬地附录了问题。
    这字写得工整峻拔,可想而知来信者一笔一划中蕴含的激动与仰慕之情。
    还有一封信,来自江北,作者年纪不大,约莫与张衍同年,还是个少年。
    姓王,一手楷体写得尤为俊俏飘逸。
    江北王氏……
    貌似是豪门大族?
    这是王门子弟?
    若论学术水平,张幼双她远不及同时代的耆儒,但她却拥有时人远没有的优势。
    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是人足不出户可览天下事,只要你想,你就能与这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展开交流。
    既可与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论道,亦可在雅典学院探求科学与真理。
    既可触摸到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这些20世纪著名的科学家们的光辉,亦可摘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诸多伟大的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更能坐在民国时期高等学府的礼堂内,聆听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谆谆教诲。
    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她拥有的东西太多了,举首便是人类之群星闪耀,真理的光芒。
    张幼双是感恩的,她分得清孰轻孰重,在这些事上,会收起那些胡闹和玩笑的心思,都是一笔一划,恭恭敬敬地将这些伟人的思想引入这个陌生的时空,送去一阵新风。
    所谓老师,或许更像是一座桥梁,以身为桥,连接着古今中来这些璀璨的思想,将人类文明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往椅子上一靠,张幼双揉了揉酸痛的手腕,如释负重地长舒了口气。
    好歹是写完了。
    张衍特别有眼力见,看她搁下了笔,立刻蹬蹬蹬地跑过去倒了杯水递给了她。
    “娘又在写回信了吗?”
    张幼双爱怜地摸摸便宜崽崽的小脑袋,看着张衍这白皙的肌肤,恍若处子般秀美的小脸,脑子里电光火石般的,忽地闪过了一个念头。
    张幼双想了想,蹲了下来,严肃地与张猫猫目光相对。
    “张衍,我问你,你想考科举吗?”
    于是,深更半夜,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就“举业”这件事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张衍没有立刻回答她,想了想问,“考科举有什么意义吗?”
    “那意义可是多了去了,就比如功利派,考科举能当大官,挣大钱,PS贪污受贿不要学。每天都有好吃的好喝的,别人都要尊敬你,看到你都要礼遇你,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欺负你。”
    “就德业派这方面来说,能学到不少东西。这个娘不大好说,但在你焦虑,失望,低落的时候,读书真的能抚慰你的心灵。你会获得很多很多的的快乐。”
    沉吟了半晌,张幼双又道:“它同时也会给你带来痛苦,带来孤独,不,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读书才是你的痛苦之源,我不是指生理上的,我是说心灵上的。”
    张衍若有所思:“这便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之意吗?学日进,道日深,人不能知。”
    顿了顿,又问道:“那不能两个都要么?”
    “当然可以了。”张幼双果断伸出两个手指头。
    “这两个不是背离的。举业达于圣学,圣学有助于举业。”
    张幼双自认为她是个俗人。
    在古代,只要你能考上你就实现了阶级跨越,从今往后可谓是飞黄腾达了有没有。
    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名篇——《范进中举》。
    范进考中之后,张乡绅先是“谨具贺仪五十两”,又送了个三进三间的房子。
    之后“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一时间不用努力,房子、田地、钱钞、奴婢是都有了。
    这也是时人诸如周霞芬之类的,豁出了这条老命也要供自家儿子考学的原因。
    小崽子很有主见,张衍思索了半晌,在心里认真地分析了片刻利弊。
    “我要考科举。”说这话的时候,小正太眉眼澄澈,如静影沉璧,双目藏神。
    非是冲动之所为,更是深思熟虑后之抉择。
    张幼双一直都不觉得这便宜崽子笨,张衍愿意,张幼双眼睛蹭蹭一亮,欣慰地又薅了一把小崽子的乌黑发亮的头毛。
    “好!”
    张幼双斗志昂扬,一拍桌子,果断下定了决心。
    她老本行是什么!可不是教书育人么!
    既然张猫猫都愿意了,是时候让赵良这几个熊孩子直面来自大宇宙森森的恶意了!
    第21章
    第二天一早,祝保才抽搐着嘴角,抱着碗毛豆,就被何夏兰给一脚蹬出了门。
    挠挠头,挣扎了两下,这才乖乖地过去敲门。
    “来了来了。”
    张幼双听到动静,嘴里叼着个包子,踢踏着拖鞋过去开门。
    门外露出祝保才那一张俊俏黝黑的脸蛋,张幼双懵了半秒,茫然:“你怎么上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