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页
    只见池砚慢条斯理地把笔盖盖上放回她面前,似笑非笑的,“好久不见啊,同桌。”后两个字音咬得微重。
    时柒:“......好久不见。”开学第一天,跟新同桌说好久不见,莫名的诡异。
    “不好意思啊,刚刚我没有认出来你。”时柒是真的很意外,没想到在临城会有个人记得自己。
    闻言,池砚似是意外地看了她一眼,意有所指道,“是吗?刚刚你那样看我,我还以为是认出我了呢。”
    “......”这同桌是要把天聊死啊。哪样看你,我不是,我没有,我看的是你吗?是你的扣子!
    “请原谅我的冒犯。”时柒挂着正宗的淑女牌笑,尴尬又不失礼貌。
    池砚不置可否,疏懒的眼神落在她身上,悠悠道,“同桌,我那几本漫画,都看了这么多年,该看完了吧?”
    话刚落音,池砚就如愿看到时淑女的假笑一点一点地僵硬,崩掉。他暗啧了声,这不真实多了嘛。
    就这样,该是久别重逢两眼泪汪汪的场景变成了追债现场。
    时柒:“...我可以解释。”
    “嗯,你说。”
    第3章
    池砚说的漫画事件,时柒不像认不出昔日同窗那样迷茫,相反她熟得很,也心虚得很。
    以前博渊小学实行的是年级分班制,升一个年级分一次班。时柒是在升四年级的时候跟池砚做同桌的,仔细想想,同桌生涯过得还挺和谐美好的,至少时柒小同学是这样认为的。
    当年的时柒还是学渣里的战斗渣,池砚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外挂的存在,还是全能型的那种。
    那时候时柒父母关系已经僵到几乎每天一大吵的地步了,夹在中间的小时柒自然苦恼,她每天都是司机接上下学,没有什么相约厕所一起回家的小姐妹,于是同桌池砚就成了她叭叭烦恼的对象,她有超级羡慕池砚的地方:开家长会的时候,她爸爸都是推给于伯来。而池砚是他妈妈过来,结束后还有他爸爸过来接他们,这是时柒坐上车后从车窗里看见的,当时她还想跟他打招呼来着,可是看到这一幕时莫名退缩了,她怕同桌问她为什么你的爸爸妈妈没有来。
    十岁的时柒,尽管对大人的世界懵懵懂懂,却已然有了自己的小自卑。
    还有就是她羡慕池砚有很多有趣的课外书可以看,不像她,不是学舞蹈,就是要练钢琴,爷爷连动画片都不怎么让她看。有一次她看到同桌在看哆啦A梦的漫画书,艳羡得不得了,池砚告诉她这是他爸爸奖励他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的礼物。
    见她也喜欢,池砚也大方,直接就借了她十本,只让她过了周末记得还就行。时柒当时那高兴劲当然没得说,她都计算清楚了,她周五晚上努力把作业都写完,周末除去练琴跳舞,她还有两个晚上和一个下午可以看漫画书,她有自己的房间,偷偷藏着看没有人会知道的。她也不担心看不完,到时候再看同桌能不能再借她。
    时柒觉得这样真是太好了,她跟池砚打了包票说一定会好好爱护他的书的。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周五下午她放学回家,就被告知她的父母离婚了。那天晚上家里的大人吵了好久的架,好多话她都听不懂,只能抱着玩具熊躲在房间里害怕地流眼泪,连书包里的漫画书都忘记了。
    事情的结果是妈妈以后不会跟他们一起住了,第二天就有搬家的叔叔过来搬走了好多东西,妈妈要走了,不管时柒怎么哭,妈妈没有带着她,只告诉她以后要听爷爷和爸爸的话,还说以后她会经常给她打电话。
    紧接着发生的是她要跟着爷爷回杭城的老家了,她当时问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去接我呀?”
    她爸爸摸了摸她的头,柔声哄道,“柒柒以后就跟爷爷一起生活好不好?爷爷身体不好,替爸爸照顾爷爷好不好?”意思是不会接她了。
    时柒想说不好,爷爷有护工阿姨帮忙照顾,不需要她的。可是爸爸转身就去跟管家叔叔说话了,她看到爷爷都没有笑的脸,不敢说话。
    他们离开得也很快,跟妈妈走的时间只隔了一天。时柒想起池砚说周末过后要还书的话,本来想拜托于伯把书带去学校还给同桌的。可爸爸忙着交接公司的事情,于伯也跟着忙,没有人理她。她怕她走后有人整理她的房间把漫画给扔了,于是偷偷的把它藏到了她行李箱里,带着它回了杭城。
    后来她才知道,父母早就已经领了离婚证了,妈妈早就想好离开了,爸爸也着急娶楚姨,所以她才会这么匆忙得被爷爷带回杭城。大人们都知道,只有她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时柒的那个周末跟她设想的一点都不一样,她没有写作业,没有跳舞练琴,也没有看漫画...
    到杭城读书后她跟杨璐成了好朋友,于是为了防止爷爷发现,她把那十本漫画书寄放到了杨璐家里,得空的时候去看一下,每次想到答应池砚还书的事情,都很内疚和心虚。
    她从来都不喜欢爷爷,爷爷也不喜欢她,只因为她不是个男孩子。他是铁了心把她往名媛方面培养,要求什么都要做好,达不到就要罚,细长的枝条抽在手上非常疼。时柒不是没有公然叛逆过,可固执的大人啊,哪会理解她的不愿意,只会说她不听话,罚得更重罢了。
    时柒怕疼,所以她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自己的笑容,努力让它变得温顺、自然。久而久之,在长辈面前维持这种“人设”几乎成了下意识的习惯。他们夸她懂事又乖巧,夸爷爷教导有方,夸她爸爸有个好女儿,她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