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听到她的话脸上都有些挂不住,嘴硬的还替自己辩解几句,最后不过换来惜珍的一声冷哼。
“陛下。”右丞相刘卓上前一步说道:“臣倒是觉得如果利用好了,孟国易主对我大夏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惜珍眯了眯眼,直觉刘丞相后面要说的话是她不爱听到的。
果然,在宋明煦让他详说后,刘卓说出了“和亲”这么一个馊主意。
单听到“和亲”这两个字,惜珍就觉得一股怒气直冲头顶,费了好大力气才压住火气,听刘卓在一旁侃侃而谈的说着和亲的好处。
等他说完了,终于等到机会的惜珍开口问道:“敢问刘丞相,和亲人选该怎么选?”
“这个……”刘卓偷瞟了一眼诸藩王,还是没敢直接说出让宗室女和亲的想法。“回宸王的话,依下官之见,此次和亲是为了表达咱们大夏的诚意,那选择的女子身份自然不能够太低,至少也……”
“不能太低啊,”惜珍打断他的话,“本王觉得刘丞相您的孙女就是不错的人选。听说刘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想必是能如刘丞相希望的那般完成和亲的任务的。”
“宸王你,你说的这么什么话!”刘丞相问。
“本王说的什么话?本王是顺着刘丞相您说的话啊。”惜珍嗤笑。
她倒不是跟刘丞相的孙女有什么仇,也不是针对人家小姑娘,只是清楚刘丞相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孙女去和亲罢了。
不是因为刘丞相对孙女多么的疼爱,而是因为若是刘丞相的孙女去孟国和了亲成了孟国国主的后妃,那刘家和孟国的关系就过于密切了。刘丞相一家虽说能借此得到封赏,但在朝中和那些要紧的职位也就注定无缘了。
是以刘丞相提和亲这个主意也是要送别人家的姑娘去和亲,绝不愿意把自家的姑娘搭进去的。
“和亲之事不用再提了。”宋明煦开口为两人的争论做出结论,“大夏自建朝以来,历代君王从来没有靠和亲来换取和平的,朕不能开了这个先例。这种牺牲女子一生,委曲求全的获得短暂又虚幻的和平的行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并非长久之计。和亲之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宋明煦拿出皇帝的威严,朝中重臣马上收了心思,不敢再提和亲。
“何大人,”惜珍看向兵部尚书,问道:“这件事您怎么看?”
“这个……”何大人紧张的吞了口口水,说道:“下官觉得,边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国家也是历经动乱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实在不宜开战。不如,先给孟国新国君递上一份国书,商议一番。”
何大人顶着惜珍冰冷的眼神,越说声音越小,底气越发的不足。
“不宜开战,递上国书?!”惜珍很想摔个什么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只是如今身在朝堂之上还是要收敛些,只能更用力的用眼神瞪着何大人。
何大人头垂的快要埋进胸口了,仍能感受到她慑人的目光。
“本王还是第一次听说的,兵部尚书主和不主战的。”惜珍道。
“这个,下官也是从大夏和百姓的角度考虑的。”何大人没什么底气的说着。“毕竟国库也不宽裕,真打起仗来军需和粮草都是不小的一笔开销。”
他一介武官,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习武身材壮硕,还总被人调侃大嗓门,没怎么怕过人。如今面对比他矮了一头瘦弱不少的惜珍,却好像落了下风。
惜珍盯着他,一字一句的说道:“莫说大夏如今已不似何大人说得那般势弱,就算比何大人说的更困难,何大人身为兵部尚书也该有他战便战的气魄!这朝堂上只剩下一个主战派,那人就该是何大人才对!”
平日里惜珍在朝堂上与人争辩时说话都是讽刺挖苦,少有如此声色俱厉的斥责。她这番话一说完,朝堂上一片安静,刚才还议论纷纷的众大臣和诸藩王都深低着头,不敢去触她的霉头。
惜珍长吸一口气稍作冷静,说道:“依本王看来,何大人实在是不适合兵部尚书这个位置。”
“王爷!”何大人抬头不敢相信的看着惜珍,反问:“您就一定要打仗吗?”
“本王不是要打仗。”惜珍已经冷静下来,可以心平气和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孟国能安分些,两国可以相安无事最好。可若是孟国人先发难,大夏绝不能无底线的退让,助长孟国人贪得无厌。”
“本王这么说,何大人能懂吗?”
何大人梗着脖子跟她对视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败下阵来颓然的低下头。
“可,可咱们现在根本打不过孟国,到时候……”
惜珍闭上眼,有点后悔自己刚才竟然还想跟这个已经没救了的人讲道理。
“本王说了,以目前大夏的国力面对孟国并非没有一战之力。是战是和要看孟国是什么态度,然后做出对百姓和大夏最好的选择。本王刚才也说了,何大人不适合做兵部尚书。所以是您自己辞官,还是要本王帮您一把?”惜珍问。“若是本王出手了,事情恐怕就不能善了了。”
“王爷!”
“宸王,你说的是什么话!”
朝堂上众人也不免哗然。惜珍往日虽然霸道,但在朝堂上威胁别人辞官的事情还真没做过。
此时惜珍已经忘了自己刚才关于在在朝堂中要收敛些的想法。她并非嗜杀的人,也不愿意打仗。但是真要打了起来,她也不会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