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臣等已派人核对过了。卷宗上所录内容确属实情。正如陛下所阅,刘富春一案并不像苦主刘富春所言那样,仅是简单的官商勾结变卖公社地产、驱逐公社农户。依照督察司与警务部调查来看,将公社地产抵押给周仁贵的并不是杞县衙门,而是该公社的农户钱二牛。据悉那钱二牛在前年就一次性收购了自己所在公社的所有土地。并在半年之后因赌博原因将这些地产悉数抵押给了杞县议员周仁贵。后因无法如期偿还所欠赌资,故而才有周仁贵带人收地一事。”沈犹龙点头附和道。
“沈大人不觉得奇怪吗?偌大个村子在一夜之间被人收购,又在一夜之间被人抵押。中间相隔半年有余,村民竟然无一知晓此事。就连公社的村长亦被蒙在鼓里。那钱二牛是什么人?他的卖地的钱又是从何得来?这些不都是破绽吗?”孙露紧锁着眉头反问道。
“正如陛下所分析的那样,此事从情理上分析确实有不少破绽。但从在法律上的手续来说却并无破绽。”汤来贺紧跟着接口道。
“哦,汤大人何出此言?既然从情理上分析有破绽,又何来法律手续上无破绽呢?”孙露更为疑惑的反问道。
“回陛下,法由人定,因此百密总有一疏。合情与合法之间有时是有差距的。正如臣等现在调查下来的结果,那钱二牛本是一个好赌的泼皮无赖。据悉他买地的钱就是从赌桌上赢得的。您大可以怀疑他的运气,怀疑是否有人故意输钱给他。但您不能否认从赌桌上赢得的钱财的合法性。毕竟他是从拥有执照的赌庄中进行赌博的。而他之后购地、抵押等等一系列举动也完全有章可循,并未超出法定的范围。况且陛下您又一直强调司法院断案需罪刑法定不得有罪类推。老实说,这样的情况还真是让臣等难以处理呢。”汤来贺哭着脸解释道。
“是啊,此事还得请陛下圣裁!”沈犹龙跟着叩首道。当然并不是说他与汤来贺就真没办法解决此事。但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的话,必然会违反女皇陛下所订立下来的规矩。清楚女皇脾气的二人知道,如果他们不告知女皇就私自行动的话,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最后都逃脱不了女皇的惩罚。因此在这个时候,俩人情愿做个“庸臣”,也不愿意自作聪明的“能臣”。
“那么着目前的情况,依照我中华律法,两位卿家认为此案能如何定罪?”孙露冷着脸反问道。
“回陛下,若是督察司与警务部再找不到周仁贵行贿或是欺诈的证据。那以目前的情况督察司最多起诉他聚众械斗。因为本朝没有官商勾结罪。在司法上周仁贵根据契约收回私人抵押物品并没有触犯朝廷的律法。而那买下公社土地的钱二牛确系公社农户,也没有违反陛下所定下的公社土地只能由公社成员认购的规定。至于杞县衙门在未通知公社农户的情况下将土地卖给钱二牛,以及之后在逮捕公社农户时给农户造成的人身伤害,确实有渎职之过。但不管怎样,都难以对其治以重罪。”汤来贺如实地分析道。他也知道如果结果真的如此,既平不了民愤,更会让朝廷大丢颜面。此时的他不由暗自在心中诅咒起策划此事的那个刁钻之徒起来了。
果然,孙露在听完汤来贺的分析之后,脸色当下就变得更难看了。却见她不由自主地又翻开了卷宗仔细查询起来。似乎是希望能从中找到其他的把柄。对此底下的沈犹龙也只能在心中暗自苦笑了。因为他与汤来贺之前也尝试过查找新的突破口,然而现实却是那么的令人觉得居丧。于是见此情形,沈犹龙赶忙凑上前去进言道:“陛下,如果不坚持罪刑法定,或是陛下您能另下一道圣旨严禁官商勾结的话。那整个事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臣等大可依照皇命严办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给文武百官一个交代,更能就此保住朝廷的颜面。陛下,这特事得特办嘛。”
“朝廷的颜面保住了,百姓的正义被伸张了,那法律的尊严又被放在何处了呢?”孙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虽然让狡猾之徒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并不是孙露的初愿。但以一道圣旨随意更改刑法基本原则,甚至法律条款,在孙露的眼中危害更甚前者。所谓的特事特办有过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百姓是相信法律好呢?还是相信她这个皇帝,或是其他青天大老爷。想到这里,孙露硬下了心肠开口嘱咐道:“两位爱卿不必心存太多顾虑,要继续深入调查此事。尔等乃是司法院的大臣一切均应以法律为基准。当然卿家在办案的同时亦要向外界的百姓阐明事情的原由。要让他们明白我中华朝办事是以法律为准绳的。若是百姓在情理上不能理解的话,那就由朕来承担这个骂名吧。”
“陛下…”面面相窥着的沈犹龙、汤来贺听孙露这么一说当下就楞在了那里。不过见女皇的表情是如此的斩钉截铁,俩人均知此事已难挽回。只好唯唯诺诺地接下了圣旨道:“遵命陛下。”
不过此时的孙露却突然回头顺口问了一句道:“那个杞县知县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此人姓邵,名本兖,前朝隆武二年进士。”沈犹龙直溜地汇报道。
“邵本兖。”孙露跟着若有所思地喃喃重复道。
第84节 赏明月粤党聚瞻园 为案情两臣起争执
邵本兖,当弘武君臣叨念这个陌生的名字之时,他们并没有想到之后的数月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麻烦。当然就算此刻接了皇命的沈、汤二人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心里头也十分清楚自己这次是接下了怎样一个烫手的山芋。女皇陛下虽宣布这次的事她会一力承担责任。但说到底,若是这案子的审判结果真犯了众怒,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二人。因为历来没有犯错的皇帝,只有办不好差事的大臣。抱着这种想法的百姓往往会将矛头指向判案的大臣,而不会责怪订立规则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