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3页
    于是沈鱼报备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取名薪火,寓意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薪火基金会不向公众募捐,资金由沈鱼和沈桥私人提供。
    基金会目前只用于助学,包括且不限于捐建学校,捐教学物资,为贫困学生捐学费。
    沈鱼暂任理事长,沈桥任副理事长,伍康任秘书长,姚杰任理事。
    刚去乡下的时候,姚杰看起来不太好相处,脾气也古怪。
    沈鱼都以为她待不久,说不定过几天她自己就回家了。
    没想到她一直待到两所学校建好,最后汇报工作的时候,连伍康都替她说了两句好话,统账交接,该做的工作没有落下。
    沈鱼问过她,愿不愿意继续干下去,姚杰一口答应了。
    既然人家愿意继续干下去,工作也没有问题,当然没理由撵她走,给了个理事的身份先待着。
    等红旗镇的事忙完,这两人会有几天假期,完了就该继续工作了。
    华国这么大,基金会账面上也不缺钱,应该加大助学力度,多点开花。
    这样一来,光靠他们几个,人手可不够用。
    沈鱼和沈桥就是挂个身份,拿个大方向,主要的管事人还是伍康,财务也暂时是他管着的,姚杰辅助。
    都是当官的,连个员工都没有。
    沈鱼有个想法,等以后基金会规模扩大了,就把姚杰调去监事会,他觉得她干这个应该行。
    那是后话,现在当务之急是招人。
    虽然跟国家要人很方便,出差错的概率极小,但不能一有问题就找上头,以后基金会还要发展,再有招人的时候,还管上头要?
    所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还是自己解决,招几个员工而已,干不好就辞退,问题不大。
    另外,沈鱼也有点儿小私心。
    基金会完全不接受外界募捐,一是因为他确实不缺钱,没必要招惹附带的麻烦;
    另一方面也是想保证基金会的纯洁和他自己的话语权,比如,如果他想做一个专为山区女童助学的项目,就坚决不会让人在中间添添改改。
    说直白点儿,他有钱,愿意做点儿好事,也不求那些接受了帮助的人感激他。
    但最起码钱要花的舒心,他想花到哪就花到哪,而不是被人巧立名目挪作他用。
    话说回来,招人这事确实不算什么麻烦事,伍康直接就把活儿接过去了。
    并且表示,他不需要那么久的休息时间,招完人,培训一下,到岗之后,立即可以开始工作。
    至于下一步助学目的地在哪儿,伍康提议了几个地方,都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中就包括沈鱼老家丰南省。
    红旗镇两所学校虽然建好了,但也就是一个镇中和一个镇小学而已,辐射面积太小。
    而且红旗镇还不是整个临安县最穷的乡镇单位,就倒数前三穷吧。
    最穷的乡下沟乡,离县城最远,镇中和镇小在同一个学校,分割几间教室就行了,连学生宿舍都是混用,一共两间,铺位有限,很多学生都没办法住校。
    伍康的意思是,既然在丰南省开展工作了,就先以此为原点,往周边开展助学。
    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果可能不会那么显著。
    不至于说每个乡镇都有捐助,当然要看看实际情况,像临安县,一共五六个乡镇单位,据伍康考察,符合他心中助学目标的也就红旗镇和下沟乡。
    倒数第二穷那个镇子,穷是穷了点儿,运气好,镇上有个被清算的革委会领导盖的房子,两三层的小楼房。
    收回来之后,他们镇上领导把这房子划成学校了,镇政府还没学校气派。
    用不着给人盖学校,捐些教学物资,再捐些书本就够了。
    书本这个是沈鱼联系的,他总觉得光捐点儿水泥好像太少了,想着学校总不会嫌书多,去新华书店定了一批合适的图书让给寄过去。
    伍康虽然觉得他花钱太阔气,但有个这样老板,不得不说,他干事干得很舒心。
    一个镇中学一个镇小学,顶多够乡镇及其下属村子里的孩子入学就读,这还是因为现在教育普及率不高,很多孩子没有来上学。
    否则一个镇就一个中学,真塞不下。
    有的村子会有村小学,相当于给镇上的学校分担压力了,不是不愿意收学生,确实师资力量不够,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带多了班级和学生,分身乏术,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
    关于这个,也是薪火基金会后续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他们助学,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障师生基础学习生活所需,原本是有老师的。
    以后要是在教育空白区开展助学,从哪找老师还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暂时放下,伍康给沈鱼汇报的下一个助学地点下沟乡,经过沟通后,沈鱼认同了他的选择和后续计划。
    下沟乡是真的穷,伍康之所以会起这个念头,是在红旗镇建工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事。
    下沟乡地处偏僻位置不好,学生们上学必得翻山越岭还要过桥,学生宿舍还不够用,只提供给确实住得很远当天上下学往返来不及的学生。
    前两年雨季突发洪水,下沟乡有几个学生上学的时候被洪水给冲走了。
    据说是洪水淹了桥面,有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没站稳,从桥上摔下去了,跟他一起结伴的几个学生,想拉他,结果一起被洪水卷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