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8页
    宁志恒摆了摆手,叹了口气说道:“哪里还敢衣锦回乡,此次回到杭城就是处理家事,实话实说,这一次是把家里人都迁到后方去,杭城已是多事之地,我一家老小都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思之战兢,如何还有什么心情荣耀故里!”
    柳同方听到宁志恒情绪不高,笑着开慰道:“迁走当然好,以后也无后顾之忧。志恒,我也不瞒你,杭城这里情况特殊,日本人四十年前就入驻这里,明目张胆的就在对面。
    我这些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在我手里出了差池,在杭城也算是平平安安的度过来了,只是局势越来越紧张,也有心换个地方,生怕出了差错没有了下场,可没有想到最后还是摊上这件事,早就听科长说,志恒你是我们行动科首屈一指的行动高手,这一次还是要志恒帮我度过这个难关啊!”
    听到柳同方又抬出赵子良拉关系,宁志恒微微一笑说道:“那是科长过誉了,我初出茅庐,都是师长们看重,才有今日的局面,不过这件案子确实有些难度,如今你我同舟共济,所以我要和你仔细了解一下你们之前的侦查情况!”
    第二百六十四章 玩忽职守
    宁志恒的来意柳同方知道,他当即点头说道:“那是自然,我一定知无不言。”
    “那好,”宁志恒在座位上略一欠身,从容的问道,“处座下达命令已经一个月了,你们对目标也一定进行了监视,他的具体行踪有没有记录?”
    柳同方点了点头,但很快又苦笑说道:“可是河本仓士天天藏在领事馆里,基本没有露过面,我们的人也无法进入,只能在领事馆的外围监视,可以说收获甚微,他在这一个月里出去过三次,其中一次是因为外事活动,我们跟踪到了租界驻军的驻地,就无法跟踪了。还有两次是在杭城城东的青江园一带看古玩,每一次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可是你知道的,处座的命令是不能在领事馆和租界之外动手,我们一时是无从下手啊!”
    宁志恒知道,杭城城东的青江园是专门做古玩生意的商铺最密集的地方,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为杭城的最富盛名的古玩集散地。
    “这个河本仓士喜欢古董?”宁志恒听到这里心中一动,“之前对这一点可是没有提及过。”
    柳同方有些尴尬的轻咳一声说道:“河本仓士之前是上海日本特高课课长,是一名老牌特工,行踪隐蔽,对于他的情况我们一直没有采集到足够的信息,所以也不知道他有这个爱好,不过从这两次的监视情况来看,他非常喜欢中国的古董,而且眼光不错,出手很准,收购了五件古董,每件都是真品,而且还是精品。”
    “主要去的店铺有哪些?”宁志恒接着问道,“青江园那里的古玩商铺可是很多的,他两个小时是转不过来。”
    宁志恒以前也是去过青江园的占地不小,摊位众多,还有不少背包袱的也会在里面抓散客。
    柳同方回答道:“河本仓士的行动很谨慎,根本不在外边露面,这两次都是直接在三家最大的古董店看货,手面很大,只要看上的古董就不惜出高价买走,很是爽快。”
    宁志恒心中仔细的想了想,轻声说道:“这可是一个值得试一试的突破口,我们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然后又接着问道:“处座的命令是要造成意外死亡或者是疾病死亡的假象,我们就要从河本仓士的身体入手,他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了,你们难道没有去调查一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吗?”
    这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并不高,即便日本人的寿命比中国人高,五十三岁的年龄已经算是老年人了,身体不会一点问题都没有,宁志恒觉得在这一点上可以做一做文章。
    “我们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在日本领事馆有他们自己的医生,我们也接触不到,而且也怕打草惊蛇,所以也不敢深入的去调查。”柳同方解释道,说到底还是难度太大,中方的谍报组织一直都没有能够在日本人内部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想要获取敌人的信息难上加难。
    宁志恒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他再次问道:“他每次出来都带多少护卫?”
    柳同方赶紧回答道:“护卫的人员倒是不多,只有三个人,有两个是熟面孔,都是领事馆的武官,只有一个是新面孔,我们以前没有见过,估计是他从上海带过来的心腹。”
    说到这里,他站起身来走到房间里屋,把一个公文包取了过来,递给宁志恒,“这是我们几年来对日本领事馆人员的调查记录,我特意带过来,让你看一看。”
    他们杭城军事情报站在杭城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监视日本人的动向,日本领事馆是重中之重,里面常年驻守的领事,参赞,武官工作人员等等,他们都有详细的记录。
    宁志恒接过来,将里面的文件一一取出,都是日本领事馆人员的一些资料,他仔细的翻阅着,突然好像有所发现,他拿起一个人的照片问道:“这里面还有一位中国人的资料。”
    柳同方对这些资料都很熟悉,他已经看过很多遍了,听到宁志恒的问话,就赶紧说道:“彭阿四,他是一名中国厨师,四十五岁,手艺不错,因为领事馆有时候会举行一些外事活动,招待中国人时,就需要制作中国菜肴,所以他们聘请了一名中国厨师,但是去年就已经不做了,现在就在杭城的一家酒楼做主厨,现在日本领事馆里没有一个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