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71页
    既然如此,那也就不用担心什么了,只需要放手去做就是!
    ……
    当沈墨想到这里,他从椅子上坐了起来。
    就像往常他平时他破案时遇到难题那样,沈墨这一次又深深吸了口气,把自己的整张脸埋到了双掌之中。
    在沈墨的心中,暗暗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战略目标。
    虽然在这之前他就经过无数次的设想,但是现在这些目标,已经在他的眼前渐渐的清晰了起来。
    他要做的几件事之中,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打掉、至少是大量折损蒙古军队的军事实力,他们尝到战败的滋味。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灭掉存在于所有蒙古士兵心中的,那种无敌于天下的优越感和气势。
    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在战场上是极端恐怖的。这种军心士气,实际上比军事实力起的作用可能还要更大。
    然后就是第二点,他还要极力发展自己的军火工业,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实力。使得自己用于对抗蒙古的力量,尽可能的增强。
    在这一点上,沈墨所能想到的是,要尽可能利用自己的产品和工业优势,把所有能找到的地方都作为通州产品的经销市场,借以汇聚大量的财富和原材料。
    除此之外,除了最为紧要的战略要地,他还必须要放弃占据大量国土和地盘的打算,以免在经济上背上沉重的包袱。
    现在他通州一系的直属地盘,还能够保持大量的财富和人力,集中在工业生产和商品销售上。可是一旦背上了大量国土带给他的包袱,到时候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了。
    如果他要是好大喜功,盲目的扩大自己占有的土地面积。到时候有关地方上的政务开支,还有最作为最大一头的国防开支,立刻就会摊薄他手上的人力资源和财富。
    与其那样的话,还不如用自己的军事实力,为手下的几大财团开拓出广阔的市场。这样只赚不赔的生意,才能保持通州旺盛的上升势头。
    第2075章:只因天下无人担、英雄无奈、我本少年
    沈墨目前面临的这种情形,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你要是把整个非洲交给日本,做它的国土,那么日本的经济形势一定会在几年之内,急速下滑一样。
    既然你要了那块地方,你就要保证那块地方的人民要吃饱饭、政务九六清明、还要国防安全,但是沈墨现在哪里有那个精力和财力去做这些事?
    然后就是第三点,对于沈墨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保住江南!
    ……
    现在对他最为有利的一件事,其实就是时间。
    沈墨知道以现在自己的发展势头,二十年后蒙古人一定已经不再是他的对手。甚至十年之后,他就可能具备把蒙古大军横扫出中原的实力。
    但是这一切,却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前提,就是他一定要保住大宋这块现有的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个占有了全球百分之七十财富的富裕国度,成为他的经济支柱。
    这时南宋的财富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实际上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
    因为在宋朝那个时代,非洲属于蛮荒之地,美洲和澳洲都没被发现。实际上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除了大宋之外只有三个:亚洲的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
    而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正分裂成四个国家,互相攻打不休,经济民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一时期的印度也受到了中亚突厥人的冲击,以至于被打成了一片烂泥。
    然后,再来说欧洲。
    在古代,欧洲一直和中国交替领先世界。但不巧的是,当时的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这个时间段历来就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
    而在大宋时,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欧洲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经济文化的完全毁灭。
    所以说沈墨要是不保住南宋这块巨大的市场,他用什么来发展经济,乃至于实现军事上的强盛?
    在这种情况下,保住江南就是最大的前提。如果沈墨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后边的十年二十年计划完全就是海市蜃楼。
    所以对现在的沈墨而言,若能打赢这一仗,这就是他走向胜利的第一步!
    ……
    此时的沈墨虽然是踌躇满志,但是他心里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一点不但他自己清清楚楚,连他的身边人都能看得出来。姜瑜馨姑娘就不止一次的劝过他,但是却依然没能缓解沈墨的焦虑。
    大家想一想就能知道了,一个现代社会不愁吃穿的人,都要每天哀叹生活的不易。如果要是这个人还要养家糊口,那更是成天嚷嚷着生存艰难。
    更何况沈墨现在挑身上挑着的重担,是要挽救整个大宋、乃至于金国中原地区所有华夏百姓的性命。
    在前文中,本书曾经说过大宋灭亡后,有五分之四的居民死于蒙古人之手。当时还有人质疑,甚至觉得这个说法是作者有意耸人听闻。
    好,那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数据是怎么样的。
    在蒙古人毁灭金国之前,金国有六千五百万人口,灭亡之时根据元人的统计,只剩下了一千零五十万,其中的四千四百五十万人口全都被蒙古大军屠杀。
    在南宋灭亡之前,人口的总数是八千零六十万,曾经一度达到八千五百万之多。在南宋覆亡之后元朝建立时,全国只剩下了九百三十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