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77页
    沈墨现在占据的地盘不少,所以需要防守的要点也多。而且他面临的敌人也再也不是过去用一两千人,就能出征去作战的对手了。
    在这种情况下,庞大的防御面积造成了地方守备部队的增加。而他的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薪酬方面越向着现代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军队吞噬财富的速度也就越快。
    第2427章:一发牵动天下惊、无商不活、无路不通
    就比如一颗子弹,从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储藏运输。你知道当它射向敌人的时候,这中间要花多少钱?
    可是这样的子弹,在对敌之时却要每分每秒都打出去成千上万发。更何况涉及到军队的需求,可不仅仅是子弹手榴弹那么简单的。
    别的不说,就算是一匹战马,就要沈墨用钢臂弩从西夏那边交换过来,然后再带到耽罗岛的骑兵训练基地,只进行至少为期一年半的作战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让战马能学会作战口令、适应战场的极端环境。这期间的运输费用、饲养训练人员的人吃马喂、还有那些因伤病死去的马儿,说起成本来真是触目惊心。
    可是这样一匹战马,当它到了战场上之后。往往中了一箭就死了。而且每一个通州军战士为了保证机动性,他们都起码需要三匹这样的良马!
    这一桩桩一件件合起来,沈墨所需要的财富就大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而沈墨现在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焕发起整个大宋境内所有的经济实力,让他们为了战争全负荷运转。由此他就需要在大宋境内,竭尽所能的让经济活跃起来。
    ……
    此时无关的人员都已经退场,屋子里只剩下了沈墨、杨延彬、还有他的三位老泰山。外加从休息室里走出来的三位美女。
    此刻这些人听着沈墨慢慢说出来的这一段话,这才知道这个泰山商社建立起来,竟然还寄托着统帅这么大的希望。
    到了这个时候,那位莫大通老英雄自然是不懂就问。向着沈墨笑呵呵地问道:
    “既然如此,统帅你要让大宋的经济增强,却为什么要从一个运输类型的商社入手呢?”
    听到了莫大通的问题,沈墨还没等回答,他心里边就陡然想起了一条后世哲人所说的格言——要想富,先修路!
    哈哈,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是道理总是没错的。沈墨之所以开办这家泰山运营商社,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流通渠道的问题。而这基本上是振兴经济必备的一项条件。
    就连后世的一个普通中学生都知道,要想让一个地方的经济焕发活力,先解决交通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不管是什么产业,没有道路相通,对经济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
    ……
    在沈墨的前世经常有这样的事,就是某个地方盛产某种产品,比如柿子。
    但是因为道路不畅通,所以造成大量的柿子难以运输。造成地方上的产品不能转变成效益的现象。
    通常这样的地方如果要是修通了一条路,基本上就可以立刻让一大片种植户都立刻富裕起来。要知道这还是在后世的道路条件下。在南宋这种情况就越发严重了。
    对于大宋而言,各地的特产无法流通上市,而外地的产品也没有办法销售进去。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距离城市稍远的乡村,实际上极为闭塞。
    ……
    只见沈墨想了想之后,对着莫大通说道:
    “咱们打个比方,比如有一家农户,院子里有四棵大枣树,每年可以摘下四百斤枣子来。”
    “像这样的枣子,在临安可以卖到三分钱一斤。但是这个人如果要想把自己家里的枣子换成钱。他就要出两个人,把这些枣子用扁担挑着,一路上自己找船家花钱赶路。”
    “在路上他还得解决自己的食宿。然后把它运到临安之后,上岸了还得自己找销路。”
    “当然,这期间他要是遇到税吏的盘剥,可能会血本无归。等他回程的时候也可能碰到盗匪,把卖枣子的钱全抢走。”
    “或者他在吃饭的时候拉了肚子,在异地他乡一病不起。还要被那些奸猾的船老大敲诈。明明两个钱就能办成的事儿,他可能要花上十个才行。”
    “所以算来算去,这些枣子的主人觉得,还是把枣子送给亲戚朋友吃还好一些,完全犯不上冒这么大的风险,也许还要赔钱。”
    ……
    “可是在咱们的商社建成之后,就会有收购枣子商人到这个地方来,把他们每家每户的枣子收购到自己手里。之后他就可以用咱们商社的物流船,安全又快捷的将这货直接运到临安。”
    “之后这个专营枣子的商人,就可以在临安找一家店铺,把它卖掉。其间他缴纳的大宗税金可以从税关走,税额绝对合理。”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结果。”
    “这家有枣树的人得到了售卖枣子的货款,即便是一斤一文钱他也能得到四百文,这对农户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那个收购枣子的商人,也可以得到其中转手得来的利润。在这之后临安的水果店再次获利,最后临安百姓也吃到了鲜美甘甜的大枣……并且咱们的物流商社,还得到了一笔运费利润!”
    “等那个有枣树的人手里有了四百文钱之后,当然要扯上几尺花布给女儿做一件衣服,给自己的老婆买上一件小首饰……由此他又刺激了本地的消费,致使外来的商人不断涌进他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