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们一看勋贵外戚不依不饶的态度,六位阁老的态度,都认识到事情严重,哭声那个悲戚。
无他,这世上的争斗就是这样,一方强势一方就弱势,或者心里头犯嘀咕——难道勋贵外戚的动作,有指挥使背后的示意?还是皇上的暗示?
人嘛,不怕青天白~ri的没有鬼,就怕自己吓自己。越想越胆寒的文臣们,又一起看他们的主心骨,六位阁老。
六位阁老的脸色,已经黑得可以拿毛笔蘸墨汁儿。
六位阁老事先都隐约意识到勋贵外戚们的动作,魏国公不北上,他们都没有那个胆子,可魏国公来了,一番安排,还有活着的指挥使给他们撑腰,他们就要报复。
你们文臣不是要土地改革吗?好啊,一起改革啊,谁怕谁?
六位阁老不用看,也可以听到勋贵外戚趾高气扬的无赖模样——来啊,来啊,互相改革啊。
六位阁老心里大恨,不想上魏国公的当,又不能不管,就觉得这些勋贵外戚都是大明的蛀虫,就不应该给他们翻身的机会!
毛阁老的脾气最直,第一个没忍住:“皇上,大明科举之人,占据的土地不多。所谓的多,应该是……”他狠狠地一闭眼,终是说出来:“是因为,大明一百五十年来,三年一次科举,加历次恩科,秀才、举人、进士,太多太多。”
皇上听到这里,眼里多了一分赞赏,敢于说出来,可。文臣们因为毛阁老的态度,精神一振。皇上又看向勋贵一方。
定国公正沉思。不防黔国公沐绍勋看一眼阁老们,给皇上躬身行礼,朗声一笑:“皇上,臣记得,正德十六年至今,举人大概是优免一百亩至两百亩,各个省份不同。江南土地少人口多,江北土地多人口相对少,云南读书人少,大多山地。
然而,大明两京十三省,却是江南最富裕。
皇上,臣一路从云南到北京所见,这土地,并不是最名贵的财产,臣不明白,何苦护着不放?”
庆阳伯夏臣一听,也再次站出来,脸涨的通红:“启奏皇上,皇上,臣有一言。皇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臣不明白。臣不懂,臣打小儿读书,只知道读书明理,从来不知道‘书里有颜如玉,书里有黄金屋’。
皇上,读书人不会经营家业,不懂经济,那臣更不懂,读书人会什么?”
!!!
!!!
皇上看他们一眼。
所有人都看他们。
黔国公沐绍勋,洪武孤儿,太~祖皇帝和马皇后的义子,黔宁王沐英之六世孙,今年二十岁,正德十六年袭封黔国公,佩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五年来,他不光长得越发魁梧英俊,脑袋也是勇略过人,平定云南缅甸乱局,降服地方土司,尤其是配合彭泽在云贵的行动,稳定滇黔局势,功劳很大,性格也傲气。
庆阳伯夏言,今年也不到四十,一成年就是注定的外戚伯爷,不光有御赐土地,还有外戚俸禄,挂名锦衣卫的俸禄。
就连皇上都认为沐绍勋、夏臣,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更何况其他人?
奈何勋贵外戚们就是有这个傲气。外戚们尚且因为“裙带关系知道尴尬”,勋贵们却真真是傲得很,大明开国一百五十年,能坚持到现在的勋贵,哪一个简单?
一时间,文臣武将的目光都落在他们的身上,就是那神童二十岁中进士,也忒嫉妒,忒痛恨。
勋贵外戚们:“!!!”脑袋扬的更高。气得定国公连连咳嗽,就觉得徐景珩从来不上朝太对了,这勋贵里头一窝儿年轻人,细皮嫩肉的,忒拉仇恨。
武定侯郭勋也觉得,这两个人再次冒头,那就是帮倒忙,可没办法,自己人,只能护着:“皇上,臣认为黔国公说得对。大明的读书人,截止元和四年,一共录取五十五万。江南读书人多,年年为了一个秀才抢破头,年年上书增加名额,朝廷一直不同意。
皇上!我大明的人口,眼看要突破一亿五千万,这对比,何其之小。可是,明明江南的土地最少,可却最富裕,这为什么?大明的读书人不懂经济,不会造大船大炮,读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那农人种地,匠人做工,商人跑商,武人打仗,读书人,就读书?”
武定侯郭勋的言外之意,那青楼楚馆都出卖皮肉,你们做了什么?我呸,就会读书??
皇上人小没听懂。满朝堂的读书人听懂了,都在心里大骂。礼部尚书没忍住,站出来,义愤填膺:“皇上,读书有用无用,各说各有理,端看个人。大明需要读书人,大明武将打天下,文臣治理天下,只能通过这个方法鼓励天下人读书。”
皇上目光一闪。果然,定国公再次站出来:“皇上明鉴。礼部尚书这话,臣也认同。治理天下乃是大事,大明的精英人才都汇集于科举,此乃必须。然臣不明白,臣理解读书人,理解大明的需要,为何读书人不理解其他人?
我们大明的工匠,大明的农户们,就不是大明需要的吗?”
“皇上,臣认为武定侯言之有理。读书人再重要,也不能做了全天下人的活儿,总要给天下人一个活路儿!”
!!!
!!!
!!!
六位阁老就感觉口中腥甜。
皇上嘴角上挑,眼睛微微眯起。
定国公强撑住,站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