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两国皇帝是平辈,则谁年长,谁自称“兄”
譬如当年辽兴宗与宋仁宗之间,宋仁宗自称“兄”并非因为大宋外交军事地位更高,而只是因为宋仁宗年长。
如今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当年喊宋仁宗“伯父”但因本朝大宋天子赵煦乃宋仁宗的曾孙辈,耶律洪基若称赵煦为“孙”画风就有些清奇了……
故而,辽国使节传口谕时,出于对南朝的尊重,隐去了宋辽皇帝间的辈份关系。
姚欢正觉得辽人还挺地道时,却见已经策马来到眼前的萧知古脸上,挂着鲜明的怒意。
第222章 咖啡外交(上)
辽使萧知古,五十上下的年纪。
他的父亲,当年乃是接待过宋朝使节欧阳修的辽国尚父中书令。
苏颂在英宗神宗时期出使辽国,也见过这对父子,印象颇佳。
最近赵煦交待了榷货胡豆事宜后,苏颂得了诏命,向有司打听了雄州边境与幽云等州的情形,得知这位幽州观察使对南朝的立场一如既往的平柔。
因而,今日见到萧知古一脸忿忿,苏颂必知有异。
又见与辽人使团成员并辔而行的宋人接伴队伍中,宋廷副使凌录与自己目光相接时,尴尬地微笑致意,旋即避开。
苏颂心头一个格楞。
凌录才只三十不到,并非进士出身,凭借父荫入仕。
绍圣初年,回京得到重用的章惇,清洗了苏轼执掌的礼部后,又指派蔡京,将凌录提拔为判鸿胪寺事。
这一次,凌录“顺理成章”地成了接伴副使。
如果说章惇的拓边重点,在于西夏,那么蔡京这笑面狐狸,实则比章惇更激进。他不止一次“提醒”过官家,辽国的幽云诸州,乃汉人故地。
苏颂疑心,凌录是不是在雄州接到萧知古时,说了什么冒犯之语。
宋辽使团在大名府官驿住下后,苏颂循例,由知府作陪,与萧知古做了一场接风宴。
酒宴开席之际,萧知古的面色似乎缓和了些。
茶汤酒菜都上过一轮,乐舞也看了三四支后,那大名府的知府,自诩熟稔于套近乎的路子,又听闻萧知古这位辽使乃辽国“林牙”出身(大致相当于宋朝的翰林)便有意将酒宴往风雅气氛上靠一靠。
“萧观察,当年我朝富公(指前朝宰相富弼)访辽时,曾在席上留下一段佳话。贵国行酒令——早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富公对曰,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贵国又出一令——酒如线,因针乃见。富公对曰,饼如月,遇食则缺……”
宴厅外的廊下,姚欢正带着随团的两个婢女,将此行带来的已烘焙磨碎的咖啡豆,按照份数投入风炉中。
她听到堂上知府声如洪钟的话语,细品了一番两个对子,不由暗赞,富弼到底是仁宗朝的名士啊,有水平有水平。
不料,辽使萧知古却倏地打断了知府的话,带了一丝儿讥诮的口吻道:“阁下要请本使出行酒令?呵呵,这行酒令嘛,就如佛经,须看谁来念。当年富相公乃南朝国士,行止雅正,方能与我朝使节成就一段佳话。”
他说到此处,忽地放下酒盏,转向苏颂道:“苏公可知,在雄州官驿,贵国的凌副使,就与本官行了一出令。”
苏颂何等老道,已觉气氛要僵,但萧知古都将话头提出来了,他作为大宋一方的正使,只好温言回应:“老夫愿闻其详。”
萧知古冷笑一声,道:“我大辽皇帝自仁宗朝时游历汴京,便爱慕南朝佛寺的形制。今岁初,我朝燕京城落成一座碧室,以宣谕政教。那日在雄州,酒酣之际,本官便给凌副使出了一令——白玉石,天子建碧室。苏公,你道凌副使如何作对?口耳王,圣人回幽云。”
厅中骤然寂静,一时之间针落可闻。
须臾,才听大宋副使凌录淡淡一哼,故作自嘲之意道:“萧观察当日在雄州,就已指教过下官,此令对得不好。圣人的圣,应是口、耳、壬三字之合,并非口、耳、王。”
他瞟完一眼萧知古,也面向苏颂道:“苏公,素闻北朝习中国字者甚众,卑职此番当真心服口服。卑职科考数次均铩羽而归,于文墨一事上,确实比不得萧观察这样在北朝进士及第的大儒。”
姚欢从门缝边儿瞧瞧望去,宾主双方,适才礼节性的假笑,果然都荡然无存。
苏颂面沉如水。
而那不知原委、好心办坏事的大名府知府,更是无辜可怜,两条眉毛拧得紧紧的,仿佛能夹死苍蝇。
幽云之地,如今已是辽国治下,大宋一方的外交官凌录,用了一个“回”字,显然指的不是辽国皇帝,而是大宋天子。
姚欢心道,外交场合,外交官的表演,从来都应与两国关系的大方针相匹配。
以如今南北格局,辽宋睦邻百年,对于双方来讲皆是利大于弊。
你凌录一个鸿胪寺的主管官员、跟着苏公出使的堂堂副手,竟装疯卖傻地用幽云故事,制造外交事故。
谁给你的脸和胆子啊?章惇还是蔡京?
你们这些皇粮养着的高官心里没点儿数么?北宋到了此代的痼疾,哪里是辽国带来的?甚至都不能说是西夏的锅。根子在于本国的内耗,三冗问题深入骨髓。
目下西边连年征战、军费已如无底洞,国内更是天灾接踵而至,此般情形下,还要对辽宋关系破裂动心思,唆使官家北伐?北伐的前提还是军费,一加军费,就能将熙丰变法的宗旨搬出来,使得新党继续得势。你们这哪是明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啊,你们这分明是还想通过给天子画大饼的方式,靠着对大宋百姓敲骨吸髓,来换取自己的政治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