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6页
    刚刚坐下,她突然像屁股底下安了个弹簧一样又跳了起来:“卖房子可以,房子里的东西你得找人把它拖回来啊。”
    罗明志一听心里打鼓:“什……什么东西?”
    郭美琴用眼神狠狠地挖了他一眼:“你傻啊,烂船还有三寸钉呢。那死老头子以前是王府出身,他手里随便漏一点儿都够我们吃一年的。那老宅子里虽说烧的烧、丢的丢,但总还留了不少好东西吧?
    不说别的,就台阶下那两口铜缸,我听老头子说就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大几十斤黄铜铸造,两个工匠雕了一年才完成的,好东西啊!”
    罗明志一听,手脚都在颤抖,声音也开始发飘:“那……屋里的家具、茶具、书画呢?”
    郭美琴瞟了他一眼,看他面色苍白,脑中升起一个不妙的想法:“那,那可是老头子从旧府搬过来的,全是老物件儿,听他提过一嘴,茶桌的桌面是一整块黄花梨木,极为难得。我虽看不出好歹,但想着也挺值钱。我这不是想着等咱手上的钱花光,慢慢再找识货的人来看看,变卖了我们出国转转吗?你,你不会把这些东西都卖了吧?”
    罗明志面皮扯了扯,渐渐变得苍白,坐在椅中半天没有说话。
    郭美琴狠狠地推了他一把:“说话呀!”
    罗明志心痛如绞,可怜巴巴地看着郭美琴:“连老宅子一……一起,都卖给了盛子越。”
    啊?郭美琴跳了起来,一把拖起罗明志:“这杀千刀的!敢骗你?你那三万只是卖宅子的钱,岂有连家具、物件一起卖的道理?要是打包一起,怕是十万块都便宜了!”
    罗明志一则瞒了两万心中有愧,二来怕盛子越,抱着桌子边不肯走,哀号道:“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那些东西值钱?我还在那茶桌上刻了个小乌龟呢。”
    郭美琴实在忍不住,抬手就是一巴掌,扇在儿子的后脑勺:“蠢货!财不露白的道理你不懂啊?我不天天喊穷,能从你爸、你师兄那里讨好处?”
    罗明志这才知道,自己把一座金山贱卖了!又痛又悔又害怕,期期艾艾地:“可是……我和她签了合同,还公证了,那屋也换了锁。他们人又多,我们也打不过、抢也抢不赢,呜呜呜……”
    郭美琴明白过来上了盛子越的当,气不过跑到老宅子这里来闹。结果罗莱根本就没有出面,接待的她的是最怕的盛子越和霍泽。
    盛子越将盖着大红章的合同一亮:“郭美琴女士,这屋子现在已经易主,屋内所有物品都打包卖给了我,你要是敢硬闯,我就要报警了。”
    霍泽往盛子越身后一站,郭美琴想着自己在他面前还现过丑态,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坐在地上哭哭嘀嘀:可是不管她哭还是闹,盛子越将门一关再不理睬。
    旁边住户认得她的,都劝道:“你儿子把房子卖了五万高价,你又不是没地方住,到哪里闹都没用。拿着这钱哪里不好玩?干嘛要在这里哭?”
    郭美琴一听,这还了得!儿子卖了五万竟然骗自己只有三万?风风火火冲回学校宿舍楼,抓住儿子就开始吼。
    罗明志把脖子一硬,斜着眼睛望向母亲:“五万又怎样?我告诉你,这钱我只拿了两千块钱现金,其余都存了定期,一年一分利,到明年这个时候就有四千八百块的利息。”
    郭美琴欲哭无泪,刚才吵闹耗费了太多精神,只得坐在椅子上喘粗气。眼角耷拉,疲态十足,整个人看着老了十岁不只。
    看到这样的母亲,罗明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只得打叠起精神来说好话哄着,承诺等一年定期到了就把这四千八百块给她当养老金,这才让郭美琴平静下来。
    罗莱终于收回自己住了十几年的老宅,清点了几天,发现只少了些金银首饰和一些小摆件,而那些珍爱的卷轴、明清名家的字画、文房四宝、茶碗、茶盘都安然无恙,欢喜无限。文云舟与乔湛嘲笑了半天郭美琴与罗明志不识货,师徒几人大吃了一顿表示庆贺。
    傍晚时分,秋风微凉。
    胡一羊的私房菜馆里,穿着深棕色长袖长裤的罗莱喝一口羊肉汤,笑得十分欢畅:“还是子越有办法,我以前想都没想过能把老宅子收回来。”
    盛子越笑了笑:“那是师父性格随和、好说话。”
    罗莱老脸微红,想想自己活了六十多年,却不及小徒弟十六岁看得通透。他摇了摇头:“徒弟啊,那五万块钱……你给了他,怕是打了水漂呢。”
    盛子越浑不在意:“原本就是您给我的钱,给他一些又何妨?何况……我让银行的工作人员忽悠着他存了定期,这一年里他也取不出来。”
    乔湛“咦”了一声:“还可以这样操作?”
    盛子越道:“银行现在揽储,利息很高,有10%,只要存够一年就能多五千块钱。他反正不缺钱花,自然就同意了。”
    文云舟看了盛子越一眼:“哟,你倒是懂得不少。”
    八十年代国家鼓励存储,银行利率普遍都高。盛子越为了约束罗明志花钱的速度,特意让他存了定期,也是用心良苦。
    盛子越用羊肉汤泡饭,夹了一筷子溜肥肠,吃得不亦乐乎。罗莱笑得十分欣慰:“我儿子虽然不争气,但是几个徒弟都是好样的。”
    说到这里,乔湛问了一句:“老三怎么还没回来?”
    文云舟说:“一章上一次从国外拍卖会场拍了个定瓷的孩儿枕,痴迷得不行,从厂里抓了七、八个技术人员,在曲阳搞了个窑厂,说是要恢复这项失传的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