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页
    郭小满看着脸色苍白的茜喜,一时心里又是一阵说不出的滋味。眼见着就要一行人就出迈出门槛了,她还是没忍住,出声唤了一声。
    “且慢。”
    听得郭小满的声音,卢盛立即朝内侍们挥了下手,让他们暂时停了下来。
    第94章 独发晋江文学城65 还有稳婆、医婆子……
    “圣上, 能不能不要再送茜喜进永巷了?”郭小满看着元瑜问道。
    元瑜听得这话,先是下意识地就想要摇头,这茜喜虽说是先帝的骨血, 他的亲妹妹,这皇家公主入永巷受罚的确不大合适, 可是, 一想到茜喜的所作所为, 他就忍不住心头一阵痛恨,根本没有办法就此原谅了她。可郭小满此刻正巴巴地看着他,他又狠不下心来拒绝。
    “宸妃, 哀家知你心有不忍,可这茜喜虽为先帝骨血,可她心地不良,行事不端,该是要受些惩罚,绝不可姑息啊!”见得皇帝为难,容太后忍不住开了口,言语之中,对郭小满欲为茜喜求情一事有些不满。
    郭小满听得这话, 忙自坐上起了身,对着容太后方向回话道:“太后, 小满并非要为茜喜求情。茜喜之所作所为,的确是要受到惩罚才是。只不过, 臣妾以为, 并非只有幽闭永巷这一个法子,可以另施它法用以惩戒。”
    郭小满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元瑜当即生了好奇, 忙追问郭小满打算怎么惩戒茜喜,容太后也示意她接着往下说。
    “圣上,记得你前几个月和臣妾说过,为体恤民间疾苦,特地令户部设了慈幼局,拨了银两财物,专为收养民间流落在外的孤残弱小。如今光是京都之中,慈幼局就有三处,只是照顾残幼的人手远远不够。因此,臣妾提议,让茜喜入慈幼局做工,令她照料那些残弱的孤苦孩童,让她为己赎罪的同时,也修得一番怜悯慈悲之心。不知两位太后及圣上意下如何?”
    殿中一众伺候的听得郭小满这话,皆都点着头,心中都认同了郭小满这个想法。元瑜听得也觉得这办法甚为妥当,他心里明白,茜喜执念太深,又生了绝念,入得永巷之后,极有可能会寻个机会走上当年顺贵人的老路。郭小满提议送她入慈幼局,无疑是为她谋了一条生路。只是不知两宫太后如何想,尤其是上圣太后,茜喜之行为,可谓是提前促发了赵家被抄没的下场,上圣太后会轻易地放过她吗?
    “皇帝,就依宸妃之言吧。”就在元瑜犹豫之时,一直沉默的赵太后竟是出声了。
    “母后?”元瑜一脸意外地看向了赵太后。
    赵太后却是自座上起了身,由周嬷嬷扶着慢慢往外走了。她似是一下子老了不少,面上一惯的威严与雍容消失了,露了些黯淡之色,像是个普通地老妇人了。
    “哀家老了,再不想喊打喊杀了,从今往后,前朝有皇帝独挡一面,后宫,亦有宸妃,哀家只在万寿宫安享晚年就是了……”
    赵太后低着声音,说完之后,扶着周嬷嬷的手,一步步往外走去,殿外有阳光照了进来,将她的身影拉得长长的,透着一丝萧瑟的意味来。
    “恭送母后。”元瑜站起身,朝着赵太后的背影施了一礼。
    就在众人看着赵太后的背影,一时间都有些感慨之时,容太后突然间也开口了。
    “也罢,她既是安享晚年去了,我也就不必在这里掺和了 !云娥,回去吧,天色不算晚,还来得及打上几圈叶子牌!”
    容太后慵懒着声音,说完之后,搭着杨嬷嬷的手也往外走了几步,走到元瑜与郭小满身侧时,眼神又在郭小满高高隆起的肚子上逗留了一会儿。
    “皇帝,可得仔细照看着小满,让她安安稳稳地将我的皇孙生出来,叶子牌打多了也觉得乏味,带孙儿才有意思。”容太后看着皇帝叮嘱道。
    “儿子知道了!”元瑜忙答应了一声。
    容太后见得笑了起来,而后转过身,径直朝门外去了。
    两宫太后离去之后,元瑜松了一口气,坐下来思忖了片刻,还是吩咐卢公公道:“卢盛,传朕旨意,念赵家祖上之功,除却赵光罪大恶极,不容赦免,其三子经查若无违法乱纪之处,就放了吧。此外,发还赵家部分宅院及家产,以供养赵母及府中妇孺及弱小。”
    “老奴遵旨。”卢公公忙应了下来。
    郭小满听得元瑜这道旨意,一时心头觉得安稳了好些。元瑜交待完之后,再转脸看向郭小满时,面上皆是关切之色。
    “累了吧?我送你回去。”元瑜轻着声音道。
    郭小满听得点了点头,元瑜伸手过去,握了她的手,带着她慢慢出了门。
    接下来的几天,元瑜就住在了漪兰宫,天天守在郭小满身边寸步不离,一直到了正月初七,新年假结束了,开始要上朝了才依依不舍地回了紫宸殿。
    这一日是正月十三,午膳过后,郭小满坐在屋内,看着俞嬷嬷领着阿茉与芳若、张兴等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正在制作彩灯,打算后天上元节的晚上,将漪兰宫内外都挂满彩灯。
    内务司已是送来不少灯,可样式未免觉闷了些,阿茉提议之下,众人便寻了材料,自己动起手来。不多时,屋内便有了小免、小马、小猫、小狗之类的彩灯来,一个个憨态可掬,只让郭小满看得欢喜不已,时不时凑上前去,想要参与其中,可众人哪里肯让她动手,只细声细语地劝着,求着她坐一旁看着,然后每制好一盏新灯,总要拿到她跟前,让她细细地观赏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