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2页
    其实新皇猜错了,他们伊春军团是并吞了他们派去的一半的朝廷大军没错,但经过挑挑拣拣,只吸收了两万多战士进入后备军,其余的,都让他们卸甲归田了。都四五十的一把年纪了,还出征什么啊?他们伊春军团,超过三十五的都很少了,超过三十八的,压根就没有。四五十岁了,就留在后方干活吧。
    摄政王也沉默了,心中不无叹息,当初怎么就让对方坐大了呢?
    新皇和他说,“而且你要记住,世界上没有绝对忠诚的军队,当他们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就会人心思变。”后面这点,新皇叮咛得很认真。
    摄政王:也就是说,他们六十多万的大军竟然不一定靠得住吗?
    “皇上,咱们能不能让北戎那边出手?”摄政王问,没有希望就给他们创造希望啊。反正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已经做了一次了,也不在乎再来一次。
    新皇摇头,“北戎的大汗是个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没有南蛮的阿各里好糊弄。”
    新皇没说的是,他还有另一层担忧。
    ******
    姚春暖解决了王朗后,和后续大部队汇合时,才知道新皇派了使臣前来,然后对方就是他们的人给扣下了。
    听到对方的来意,将领们都兴奋了,划州而治啊,他们竟然做到了让朝廷低头,提出划州而治来止战的提议。而且朝廷一下子割让两州并凉州三郡,不可谓不大手笔。如果这事能成,他们都能分润到功劳呢。
    所有人都佩服地看向姚春暖,没办法,在大将军失踪的前提下,朝廷的让步,很大程度是因为她,是眼前这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带领着他们,建立了这一份基业。
    在众人都兴奋不已之际,姚春暖心中却满是叹息,她看明白了新皇这么做的用意。
    新皇长于大势和平衡,从他们和朝廷的屡次交手中,新皇都有十分正确的预判,决断也非常果决,甚至做了好几次壮士扼腕的决定。现在回头去看,都是极为正确的,如果成了,便能以较小的代价,止住事态的恶化。
    从这些看来,新皇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帝王。难怪在原著中,大梁王朝在他的治理下,还能坚、挺百年,都是他的功劳啊。
    可惜,伊春这边,姚春暖和他一样擅长大势。
    新皇这次划州而治然后止战的提议也是,新皇直接割让两州三郡,魄力不可谓不大。
    但是,从来没有造反只造一半的,造一半的反,都是不长久的,故而,即使新皇做出很大的让步,姚春暖都不准备答应。因为对方答应给的冀州、并州、凉州,于他们而言并不难取得。
    大厦将颓,这是大势,他阻止不了的。
    另外,姚春暖还得了一个消息,新皇的龙体是真的不好了,寿命没有多久了。
    对此,姚春暖并不意外。新皇还是太子的时候,身体就一直不知道好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治理江山是很费力的,需要很多的精力和体力,特别是这个江山还千疮百孔的时候。新皇真的是燃烧生命在挽救大梁皇朝。
    “姚大人,我们要答应和谈吗?”在场的将领,有人忍不住问。
    不少人在心里觉得,在割让两州三郡的前提下,和谈也不是不可以。
    姚春暖看到有不少人意动,他们对统治了华夏两百年的大梁王朝是有敬畏的。嗯,这么说吧,大梁王朝虽然糜烂,但是余威尚存。这些将领们之前都是土生土长的大梁人,尽管如何干的是造反的大业,但内心深处,还是不自觉地期望着对方的肯定的。而新皇代表了整个国家,他的肯定,难免让人飘飘欲仙。
    但姚春暖却不会,“不,我不准备答应。”
    吴总管、潘步仪、周玉树、戚应善等人都不由得看向她。面对这么大的诱惑,她竟然拒绝得那么干脆吗?像是一点都没有动过心的样子。
    姚春暖霸气地反问道,“冀州、并州以及凉州三郡,我们自取即可,为什么要对方给?”
    从一开始举大业,她就志在天下,哪有造反造到一半,就停下来的?把大梁国比喻成一块蛋糕,他们已经有那个资格和那个能力并吞掉整个蛋糕了,只是需要时间而已。但现在,对方拿出一半来,就想让他们打住计划,怎么可能呢?
    而且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看似得到了很多,其实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成为百练强军、王者之师的机会,没有战争,就没办法激发潜力。
    可以说,眼前的好处,是用将来激发潜力的机会以及谋夺全境的机会换来的。
    这事吧,就犹如后世某国,在他们国家打算研究芯片等高科技的时候,对方就会将落后两三代的技术专利免费给他们用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姚春暖霸气的反问,让整个场面先是一默,然后就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响应声。
    “自取!自取!自取!”
    “西征!西征!西征!”
    “姚大人,出征吧!”
    所有人都渴望着出征。
    就在姚春暖解决王朗的这段时间里,伊春十万将士已经集结完毕。
    此次出征,姚春暖领军,将会带走十万将士。
    出征前,姚春暖举行了简单的誓师仪式,然后整个西征军,在幽州老百姓们的欢送下出征了。
    旌旗蔽日,为首的那面旗帜上,大大的姚字迎风招展,还有其他字的旗帜也一起,让人见之心生激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