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6页
    虽然只要对皇帝穆桢稍有了解的人,都该清楚这是她千面中的一面而已。
    穆明珠显然也清楚这一点,并没有因为皇帝看似轻快亲切的态度就放松警惕,短短一瞬间已经把过去二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脑海中梳理了一遍。
    她在雍州力推新政,母皇在建业也与世家周旋,自然劳心,可是从前十多年亦是这样劳心过来的。
    思来想去,多半还是因为穆国公穆勇通敌一事。
    穆明珠过去所见,皇帝穆桢对于旁的血亲倒也罢了,唯独对穆勇这个当初送她来建业的长兄极为信任关切。穆国公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得机要大员,甚至寻常差事都难以敷衍。但朝中无人敢不敬穆国公,因为都知道皇帝对穆国公不同。哪怕从前穆国公奢靡无度、贪恋女色,闹出许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来,皇帝也都一一为他善后,除了罚俸、要他读书之外,不曾有过什么严厉的处置。每当朝中有难以处决之事,虽然穆国公给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但皇帝还总是喜欢召见他入宫,与他说话排遣。
    如果说济慈寺的大和尚是皇帝旧臣中的老朋友,代表着臣子的忠诚与朋友的义气;那么穆国公对于皇帝来说,就是那一点稀薄微小的亲情,从皇帝年少时存在,一直绵延下去。
    大周高管名流为梁国势力所渗透,固然让人心惊,但皇帝穆桢这大半生什么风雨不曾经历,什么危机不曾化解?唯有穆国公牵涉其中,才真叫皇帝穆桢受了重创。
    虽然外面只当穆国公是年老病重而亡,但穆明珠心里清楚,他是死在皇帝命令下的。
    而亲自做出这样的决定,皇帝穆桢会感到疲累乃至于厌倦,亦是人之常情。
    明亮的连枝灯烛光下,皇帝穆桢抬眸对上穆明珠的眼神,忽然一怔。
    她这个女儿,生了一双肖似她的眼睛,静静望来时,仿佛能洞见幽深心底事。
    她往雍州这二年,真是历练出来了。
    皇帝穆桢若有所思,寒暄过后,便细问雍州的赈灾收赋、罪刑处置乃至于风土人情等事项。
    穆明珠这些都是入建业之前便打好腹稿的,此时一一答来,条理分明而又活泼有趣。
    “如今你回建业来,雍州上下事宜,付诸何人之手?”皇帝穆桢含笑问道。
    穆明珠平静道:“暂由雍州三名别驾协理。”
    这样的处理,显然是说她认为这次回建业只是暂时的,与皇帝见一面,稍解皇帝“思女之情”之后,便会回到雍州,继续她任期的最后一年。虽然穆明珠并不这么认为,但要向外界表示她的确是这样的想法。
    皇帝穆桢笑道:“你**迢迢赶来了,新王府还未看过,岂能轻易回去?三人协理,看似稳妥,可没有主事之人、遇事不决也是大祸。”她顿了顿,看似随意道:“虞远山也在雍州有两年了。此人学识过人,又出力于雍州农事,不如就允他遇事自专之权,也叫你腾出空来、在建业给朕效力。”
    穆明珠岂能不应?然而心中各种念头,好似断线的弹珠一般,乱跳不停。
    在皇帝看来,虞岱一定是忠于皇帝的,那么要虞岱实质上代了雍州刺史之职,乃是要把雍州从她手中拿出来。但是皇帝底下一句,“在建业给朕效力”,仿佛又在允诺着更大、更核心的权力。
    不等穆明珠从这一项安排中回过神来,皇帝穆桢又道:“近来梁国那边,乌桓之乱,你可听说了?”
    穆明珠心中一惊。
    梁国乌桓之乱,便是梁国皇帝拓跋弘毅对赵太后与弟弟拓跋长日动手后,拓跋长日逃出生天,跟着齐云来到雍州求救。她拨了专人,护送拓跋长日往乌桓借兵,意图延长加剧梁国内部的争斗。
    她和拓跋长日相识是在扬州。
    而此前齐云去雍州,本是奉命查她与梁国小皇子拓跋长日的流言。流言的源头,齐云私下最早只追查到建业皇宫中。
    穆明珠心中一直有个朦胧的猜想,那就是这流言说不得是母皇命人散布的。果真如此,现下母皇问起乌桓之乱,她岂能不小心应对?
    不管心中多么警戒,穆明珠面上一丝不露,笑道:“女臣在雍州亦有所耳闻。梁国内部,两子相争,正于咱们大周有利。”
    皇帝穆桢点头道:“是啊,自己人若是争斗起来,便给了外人可趁之机。”她意有所指,道:“咱们大周可莫要如此呐。”
    大周自然最好不要出现争夺皇位的局面,可是这话对着她说却又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晚膳已经备好。
    穆明珠移步侧殿,陪着皇帝穆桢用了一顿心神不宁的晚膳,根本不知自己吃下去的菜肴是何滋味。
    “天色已晚,宫门下钥。朕看你今夜便留在宫中,还是宿在你从前的韶华宫中。”皇帝穆桢和气道:“知道你要来,朕已经命人提前清扫出来。”
    穆明珠没有拒绝的理由,只能感谢慈母厚爱、皇恩浩荡,答应下来。
    皇帝穆桢移步正殿,还有未处理完的政务。
    穆明珠独自走出来,仰头就见皇宫上空、秋夜漫天繁星。她往白玉阶而去,走过廊柱时,却见守在正殿门口的两名高阶宿卫,相貌相仿,年少却面生,便知这是皇帝新拔擢的一对校尉,秦氏兄弟。
    她在雍州提拔了猎户出身的丁氏兄弟为校尉,皇帝穆桢在建业城中也选拔了一批年少骁勇的末流世家子弟,其中便以这秦氏兄弟最得皇帝信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