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9页
    第482章 一个个替他人做嫁衣还很高兴
    诸位朝臣,“……”
    这要不是在朝堂上,徐少卿就要开骂了。
    你能不能要点脸?你做好事,却要我们拿银子?
    左尚书摸摸下巴。
    这钱不捐怕是不行,读书人的嘴,犹如吃人的鬼,他不见得能记得捐钱的人,但一定会找出没捐的人,来口口相传。
    工部尚书头低着,脸黑黑,他还真以为那丫头大度呢,合着在这里等他们呢。
    大臣们内心怒气腾腾!
    但,很快他们的怒气就减缓,“诸位同僚也不要觉得亏,借书馆的钱本官出大头,出人力,出物力,总计至少万两白银。
    而诸位随心,捐一百两、两百两、三百两……都行!没钱的捐上几本书也成。
    届时,作为酬谢,本官会在图书馆前方建一座高一丈宽一丈的牌楼,并将诸位同僚的名字,以所捐金额来排序、算大小,一一的雕刻在牌楼上。
    让天下读书人均记得诸位、感恩诸位,让诸位之名与借书馆同在,让诸位之名与大周同在!与日月同辉!”
    最后一句话翰林院人念的豪情万丈,让不少人内心有所动。
    安国公最先出来说话,“皇上,杨御史可是为了天下读书人着想,前些日子国子监不还闹腾么,杨御史此举一出,定能平息各方谣言。臣支持此事!”
    徐少卿心思一转,钱肯定是要捐的,没听信上说是以皇上之名么?
    若以皇上之名做事,他们都不支持,只怕不用那丫头出手,皇上就先记他们一笔。
    他即刻站出来说,“回皇上,臣也赞同杨御史所行之事,臣捐五百两。”
    他心道,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定然能让皇上印象深刻。
    晋王也出来,“臣捐八百两。”
    八百两能让自己的名字被刻在牌楼上,几十年之后,还有人能记得他,这事挺不错的。
    左尚书,“臣捐六百两。”
    他觉得六百两挺多的,可就在这时安国公说话了。
    “皇上,臣愿意捐两千两。”
    众人包括皇上齐齐看向他,你莫不是疯了,捐这么多?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还有更疯狂的时候。
    安国公扫向左尚书晋王一群人,抖着脸上的肥肉道,“我说,你们能不能要点脸?开借书馆,旁的不说,一本书最起码要二两银子往上吧?
    杨御史打算的可是在书馆里放上万本书,这么一算她至少要拿出两万两,再加上请人、买宅子等等,没个四五万两打不住。
    你们这些人一人给个几百,还有人给不了几百,届时只怕捐的加一起也才两三万两。
    你们让一个小孩,拿出两三万两的银子,带上你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你们好意思么?”
    安国公说完扭头,“反正本公不好意思!本公捐两千两!”
    这……
    徐家兄弟对视一眼,他们不能给慎嫔娘娘丢脸。
    徐侯,“臣捐一千五。”
    徐少卿,“臣捐一千。”总数超过皇后娘娘的娘家了,单人又没超过安国公,很完美!
    安国公见就这么两人出来,又道,“本公觉得你们可能没注意到方才那封信上的话。那封信上说,牌楼之名以捐款金额多少来对诸位的名字进行排序、算大小,来雕刻。
    潜在意思就是,捐的越多名字刻的越靠前!
    捐的越多,刻在牌楼上的名字越大!
    你们巴巴的捐了,却把自己的名字搞的那么小,挤在拐角里,那么寒酸,你们不嫌丢人?”
    众人,“!!”
    徐少卿忍不住了,爆粗了,我草!他怎么没注意到,还有这么一句?
    皇上看着安国公,心道,你今日不对劲呀。
    晋王即刻上前,“臣捐两千!”
    左尚书,“不敢与王爷比肩,臣捐一千八。”
    徐少卿,“臣捐一千五。”
    众人纷纷说着,韩总管极有先见之明的去取了笔墨来。
    皇上命翰林院的人当堂把这些人的捐款金额先记下,待下朝后,这些人再回家拿钱送来。
    记完后,左尚书想着这事,就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劲。
    直到皇上命人开他带来的那箱子书,他终于知道哪里不对劲了。
    皇上,“咱们这位杨御史,别看她年纪小,可你真不能把她当孩子看,这聪明机灵劲,绝非一般人可比。
    这不,当日她在朝堂上夸下海口,说让人能买得起典籍,看得上典籍……
    你们瞧瞧这些,都是她命人印出来的,可真是能人,里头还有好几本遗失的书籍。”
    很快韩总管把这些书分发到众人手上。
    老太傅看到那本《姜朝大典》的时候差点激动哭。
    兵部的人看到那本《六公兵法》也很激动。
    左尚书问,“皇上,这些书都是杨御史命人印出来的?”
    “是呀,你没见每一类都有七八本么?”皇上又说,“还有你家老小一本呢。”
    左尚书没急着去高兴,而是在心里盘算开,印书别的不说,就每本书的雕版就需要很长时间,可这丫头不知用了什么法子,回乡一趟,就雕了六版!
    这说明她掌握了快速印书秘诀。
    更说明,她借书馆的书可能打算自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