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都有这样的运气和机会。
简静想着,问:“你有没有把这个计划告诉过别人?”
她摇头:“我不想把其他人牵扯进来,连小纹都没说。”
“你有没有关注过204,知不知道死者是什么时候出去的?”
丸子头踟蹰少时,道:“我有注意,但对面的房间一直在放歌,听不出来什么动静。”
简静认为她应该没撒谎。反复捶打死者的头部,需要的不仅仅是力气,还有强烈的杀人动机和心理承受能力。
丸子头的恨意并不那么强烈,而她进屋后,视线有意无意回避尸体,并不像是一个能砸烂脑壳的人。
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带来的冲击力完全不同。
丸子头既然选择了后者,以她的情况,没必要也很难再选择前者。
那么,第二个凶手是谁呢?
高马尾暂且排除——她不具备作案条件,根据丸子头的说法,她也不曾离开过房间——剩下的就是黄毛和板寸,以及貌似路人的柴记者和骨折男。
因为丸子头的举动,两个同伴有两个动机。
为周畅复仇,保护丸子头。
前者暂且搁置,且说第二个可能:也许,对方通过蛛丝马迹,猜到了丸子头的投毒计划,认为她今天下午就会动手,或者想提前下手,利用修车的借口,约出死者,干掉了他。
从时间上看,黄毛和板寸的嫌疑均等。
要甄别出谁的嫌疑更大,需要一些别的参考。
比如僵尸。
“你知道那只鸡是怎么回事吗?”她问丸子头。
丸子头愣了愣,眼底浮现迷茫,本能地否认:“鸡?不是我。”
简静安抚地笑了笑,示意她不必紧张:“我的意思是,你知道是谁做的吗?”
“不清楚,反正不是我,也不会是小纹,我们没这么无聊。”她说,“你非要我猜一个,那就是贾跃,他很无聊,总喜欢找事。”
这倒是个新思路,贾跃杀了一只鸡,进一步坐实僵尸出现的事,变相为发生的车祸增加说服力。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
晚上七点钟,简静和季风待在餐厅里,互相交流进度。
简静:“我在甘敏的药盒里找到了乌头粉末。”
季风:“还没找到凶器。”
“他们的行李和车里都没有?”她不可置信。
季风摊手:“所有可疑的东西,都用你的鲁米诺检查过了,没有。”
她道:“那我就要怀疑那个板寸头了,他可能在返回停车地的路上,把凶器销毁了。”
季风道:“行,我们可以假设是他,还原一下作案过程?”
“14点20分,他和黄毛分开,前后脚回到宾馆。死者被他约到仓库附近,并杀害了他,而后从其他小路返回修车地点,途中销毁证据。”简静说着,发现了一个大bug,“泡面——泡面哪里来的呢?”
“知道黄毛要东西的人,只有当时在宾馆里的几个。”季风沉吟道,“凶手想制造死者还活着的假象,从这个方向推测,谁最有嫌疑?”
简静翻翻本子:“丸子头、柴记者、骨折男,还有黄毛本人。”
“记者的动作太多了。”季风凭借直觉道,“虽然很合理,但真的太多了。”
简静道:“13点10分左右,丸子头还见过死者,服务员在厨房忙到13点20,如果死者来到这附近,她应该会看见。所以应该是在13:20-14:35之间。”
她数了数记者的行动:“13:40出去,13:50回来,14:10又来找我们,14:15左右离开,这也太……”
诚然,柴记者拥有作案的时间。
13:20-13:40、20分钟,13:50-14:10、20分钟,14:15-14:35,还是20分钟。
20分钟杀个人,足够了,问题在于,她搞这么复杂干什么?
简静尝试分析每个时间段的作用:“照片和视频,可以佐证13点50前,仓库附近没有尸体,所以,她在13:20到13:40之间已经把人杀了?藏好尸体,然后回来,下去,拍照。那14:10分来找我们干什么?这不该是不在场证明么?”
“不对,如果要做不在场证明,就该提前让大家发现尸体。”季风道,“她不一定每个举动都是有意义的,也许只是混淆视线。”
他思索片刻,摆手道:“简老师,咱们先梳理一下能确定的事,其他的放放,别去管。”
简静同意,翻开新一页纸,写了几个词。
下毒(确认丸子头所为)
凶器(失踪了?)
僵尸(???)
泡面(制造14:35,死者还活着的假象)
伞(雨停时间为14:30分,死者若在此前死亡,应该打伞。骨折男看见的撑伞人是谁?)
“没错。”季风颔首,“干扰因素太多,我们应该做点减法。依我看,前面几点都云里雾里的,我们把重点放在泡面上,怎么样?”
简静耸耸肩,没有意见。
他点开手机相册,思路明确:“我给每个人的行李都拍了照,两个女孩的行李里有面包和薄荷糖,两个男生屋里只有士力架,按照他们的说法,大部分行李都放在了死者住的204。
“柴记者的包里有水果、日本的杯面、速溶咖啡,骨折那人什么吃的也没有。而宾馆里卖的泡面都是国产牌子,康X傅和统X。可黄毛拿到的是袋装泡面,韩国的辛拉面。
--